2篇关于乞巧节的儿童故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篇关于乞巧节的故事分享,点击查看更多故事分享乞巧节的故事分享:(1):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七与妻同音,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乞巧节的故事分享:(2):
七月七又叫乞巧节。每到这一天,七个姑娘凑在一起,兑面兑油兑钱,包饺子,炸麻花,买西瓜,买酥糖,夜晚在一起过节。姑娘们还唱乞巧歌:小香炉,冒高烟,我请七仙下凡间。不爱姐姐好绒线,但求给双巧手段。
相传很早以前,有个卖糖人的老汉,老伴早死,只生一女,名叫乞巧。这姑娘丑得没法说:一头秃疮流黄脓,麻脸豁嘴,罗锅腰外加罗圈腿。谁看见谁恶心。别看她长得丑,可是她逢集赶集,逢会上会,常常在人前唱:天皇皇,地皇皇,长大当娘娘。谁听了谁笑话。 话说这年七月七日夜晚,乞巧姑娘睡得正甜,恍恍惚惚觉得有人叫她,睁眼一看,只见一个美丽的姑娘站在面前,对她说:我是天上的七仙女,因你是上天的插花星,该当娘娘,明年是你出嫁之日,所以我特意来给你梳妆打扮。说着,从怀里拿出一把小梳子,在乞巧头上一梳,秃头立刻长出满头乌发;又拿出官粉往她脸上一搽,麻脸立刻变得白嫩无比,赛过鲜花;拿件大红衣往她身上一披,罗锅腰立刻挺了;百折裙子往腰间一系,罗圈腿也直了,亭亭玉立;绣花鞋往脚上一穿, 赛金莲花开,丑姑娘变成了一个美女。 七仙女又教给她各种活儿,这样一来姑娘不但变得美貌无比,而且心灵手巧,什么都会。第二天她走在大街上,人人见了人人惊。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传到朝廷里,第二年的七月七,皇帝就把乞巧姑娘迎进京城,封为正宫娘娘。 此后,每年七月七,天下的姑娘都希望七仙女赐给她们美貌和智慧,就成了后来的乞巧节,有的地方也叫乞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