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Bryan | 专案管理生活思维
上周透过老同学介绍认识了一位管理顾问界的前辈。他现在正经营一间高阶的猎人头公司,他的客户几乎都是外商或是上市公司的中高阶主管,还有一些外籍的专业人士。席间他跟我分享了不少我从来不知道的事情。像是近年来台湾的外商纷纷转进大陆、香港与新加坡等地,有不少具备外商经验的高级主管因为不愿意外派,失业两三年的大有人在。我也有点惊讶地发现,其实有些人已经做到大公司的主管职,却对自己职涯规划少有投入。好比说,这位前辈最近就辅导了几位主管进行职涯规划,他告诉我,所谓职涯规划,不过就是理清两个重要问题,但有些人职场一路顺遂从未认真思考这些问题,直到工作上出现状况,才慌忙求助。
这两个问题分别是:
1. 5-7年之后,在职场上你想达到什么样的成就(包含职位、薪资等)?
2. 你和你的同侪相比,你的差异(Differentiator)是什么?
听起来很简单,甚至有点老套(我猜104网站或30杂志多半有类似的文章),但他告诉我,时时把这两个问题放在心理的人少之又少。甚至连这些曾是职场Winner的主管被问到这样的问题时,常常思考好几周都还答不上来。其实这两个问题,就勾勒出职场胜出的规则。
人真的是一种超级「聪呆」(聪明+呆呆)的动物啊!前辈的一席话,让我回想起自己过去的迷惘。我们常常身在某个游戏中,明明非常想要赢得奖品,却不愿意花时间精力去搞懂游戏规则,更别说拟定策略去赢得游戏了。这就是人的矛盾。
大一的时候,我面临了一场不小的价值观冲击,对我的人生产生重大的影响至今,这一切都是从跟大学生没什么关连的「读书与考试」两件事情开始。
刚上大学的时候,头顶凉凉的(成功岭被剃头),心却是异常的火热!好不容易摆脱联考的八股填鸭,终于可以学习真正的专业知识。从小就立志要出国读书的我,不断告诉自己在课业上一定要好好大展身手才行,除了头顶,背后也放射出万丈光芒的我,在学期末却整个熄火了!学期平均竟然只有76分,手上拿着这该死的成绩单,这时头顶发烫,心却整个凉了!
校园里一个比一个有趣的活动,一个比一个可爱的女生,我都忍痛放弃,结果竟是得到这样的下场。其中最令人发指的,是班上几个玩咖同学竟然考的比我还好。看到这里李组长觉得案情并不单纯,有几点怀疑:(1)你是智障吗?我当然不是,大家都是用同样的分数考进来的,应该是一样的智障商才对;(2)读书方法不对?嗯,这点确实可疑,我们看下去:
记得大学里每堂课,老师除了课本外,都会建议补充教材,全班可能只有我,会把多数的补充教材都买来看。不但如此,我还把指定的原文书一页页看完,甚至老师跳过不讲的章节,我也尽量翻过一遍,这花了我非常多的时间(和买书钱)。但我后来发现,几位机伶的同学基本上只专注在随堂笔记或讲义,还有就是跟学长借来的考古题。他们利用考前一两天专注复习这些内容,甚至有些主动的同学还直接问老师考试的重点是什么。他们这些家伙,有的竟然连课本都没买,顶多跑去图书馆影印重要章节,而且还是中译本。这…这…真是令我太不屑了~因此到了下学期,我仍旧拥抱「76分」的骄傲,而这些同学们则是拥有「86分的成绩与120分的课后生活」!
相信我,「不屑」这两个字真是人生的du,跟「小三」对婚姻的SHA伤力是同等级的!
当时班上有位同学也跟我一样立志要出国念名校,但她的成绩比我好太多了,每学期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我是相当佩服她的。有次她跟我说她是以「能拿到学期平均85分」作为选课的依据,如果估计该学期的必修课很难拿到高分,她就会去选修容易拿高分的课,总之目标就是要让学期平均超过85。我听了之后整个震惊:这正是我最不屑的手段呀!竟然连你这么优秀的人也…
她大概看出我脸上的诧异,就说:你的目标不也是出国读书吗?那你应该知道国外入学委员看的是你的各学年的平均成绩的分段值(所谓的GPA),超过85分可以稳稳拿到A,才有胜算进入Top 10名校。
可是你不觉得我们应该多修一些真正有价值的课程,不该为分数读书吧?我说。
我看法和你不同。什么是将来真正有价值的课程,现在定义都太早了,容易拿分的未必是没有价值。而且考试高分代表老师强调的重点你有抓到,为分数读书未必等于没学到东西!另外,想要出国深造却因成绩不够申请不到学校,那不是都甭提了?
现在回顾当时的我,算是个有目标的人吗?虽然我嘴上说想要出国读书,心理却没有真正了解并认同GPA这套游戏规则。确实,「目标明确,勇往直前」与「积极钻营、见缝插针」有时很难定义出差别,但失败者通常会给成功者扣上后者的帽子。
最近书上看到一个更极端的例子,实在是相当有趣,值不值得学习就请读者自行评价了。
Timothy Ferriss(提摩西.费里斯)是畅销书「一周工作四小时晋身新富族」的作者,这小伙子出版这本书时才29岁,但他已经创立一间跨国公司,是纽约时报与国家地理专文采访的旅行家,更夸张的是,他还是探戈旋转步金氏世界纪录的保持人、香港连续剧演员、以及「全美散打武术冠军」,其中这个冠军,他竟只花四周时间训练。
很多人苦练10年的武术都拿不到冠军,这个门外汉是怎么做到的?他是在某次跟朋友聚会的场合被怂恿去比赛,既然要玩,就不能玩的太难看,他开始研究散打的参赛条件与规则。首先他发现体重很关键,如果他能排到比较轻的量级,胜算会提高,所以他用脱水法在18小时内减重13公斤(扯),正式比赛前再大量补充水份回到原本的88公斤,等于比他的对手高出三个量级。其次他细心研究散打的比赛规则,发现打者只要在单一回合中跌落赛台三次就算对手胜利,因此这成为他唯一的「绝招」,他拼命把每个对手推也好挤也罢总之弄下台去,最后居然一路靠打烂仗把冠军盃拿回家,我猜观众(尤其是他的朋友)应该都笑翻了,但裁判和主办单位应该超级不爽!
Timothy认为,「拿到武术冠军」跟「成为武术家」是完全不一样的事情,他从来不敢跟别人说自己武艺高强,但他懂得如何在比赛中求胜。至于我自己,则在大三之后才彻底领悟,原来「升学」与「治学」也是不太一样的课题,我的问题就出在,明明心中要的是升学,却没有采行相对应的作法,走了冤枉路不说,也没达到自己目标。
回头来看求职这件事,常有亲友来问我该不该离职转换跑到这类的话题,我常常会反问他们,「工作」对你的人生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次要的又是什么?可不可以排个优先顺序?通常这个问题都会难倒他们。有人甚至会说,可不可以给他们一个简单明确的建议,他们照着做就好。我都会请他们直接去找命理老师。
别怪我摆顾问架子,职场上每一种选择,都像一种棋局,但每种棋局都有各自的游戏规则,如果不知道自己想下的是围棋、象棋、还是跳棋,别人是很难给你建议!有人希望工作稳定收入一般即可,重点是要和小孩一起成长;也有人视工作为自我实现的舞台,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达人;当然也有人认为工作就是要带来最大的财富。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位顾问前辈会问求职者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未来想在职场上达成什么样的成就?这个愿景有了,我们很容易可以知道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好比你5年后想担任HTC的RD经理,这样的职位需要什么条件,其实是非常容易条列出来的。
其次,你跟你的同侪相比,你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假设HTC的RD经理需要的是5年以上智慧型手机研发经验,有带过RD Team,英文要流利等等,那么你还欠缺什么需要补足?还有你跟其他竞争者相比,你有何特殊之处?记住,选人才就像选西瓜一样,想被挑走,你并不需要是世界上最大最甜的西瓜,只要比周围的西瓜看起来大一点点、甜一点点就ok了!
诚实面对自己想要的,了解游戏规则,拟定可行策略,凸显和竞争者的差异,这是我从专业的人力顾问那儿学到的,希望对你也有帮助。
Bryan 西北大学专案管理硕士。目前为識--BO公司合伙人与纽约市环保署顾问。喜爱的电影是Pulp Fiction, 喜欢的乐团是Linkin Park。座右铭是 Steve Jobs 的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相关课程陆续开设:第一堂:M101创业经验体验 (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