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睡前故事6个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6个关于苏轼的故事,供各位参考,希望您能喜欢。苏轼的睡前故事(1):
苏轼代人写扇还债的故事
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有一天坐堂,一个穿戴华丽的商人呈上一张状子。
苏轼接过一看,上写:原告人吴小一,状告张二欠钱不还一事。他便问吴小一道:张二欠你什么钱? 吴小一回答说:他去年春天借了小人绫绢钱二万,欠条上写明三个月内归还,至今已满一年,分文未还,恳请相公做主追还。 苏轼命差役马上把张二传来审问。不多时,张二带到。 苏轼一看,原来是一个面容瘦削、衣衫褴褛的老头,不觉动了怜悯之心。他和颜悦色地问道:吴小一状告你欠他绫绢钱二万,可有此事? 张二恭谨地回答说:欠他二万是真。 苏轼又问道:既然是真,为何过期很久,仍未还钱? 张二面现愁苦之色,低声答道:并非小人有意赖账,实是无力偿债。 苏轼接着问道:既知无力偿还,为何要去借债? 张二说:小人借他绫绢钱,原是为了做扇子生意。谁知扇子做好,今春偏遇连雨天寒,一时无法卖出,故此拖欠至今。 苏轼见他说话老实,人又可怜,益发动了怜悯之心。他和蔼地说:既然有扇子可作抵押,你马上回家取些扇子来,我自有办法帮你还债。 张二听说官长有办法帮自己还债,又是高兴又是疑惑。高兴的是,通判乃朝廷命官,绝无戏言,还债定然有望;疑惑的是,如今天冷扇难卖出。用扇抵债,吴小一绝不会答应。这桩公案又如何了结呢? 一时顾不得细想,他急忙回家去,把最好的扇子取了一筐,扛在肩上,气喘吁吁地赶回公堂。 苏轼叫差役当堂打开,选了四十把白团夹绢扇子放在桌边。然后他举起判笔,一柄一柄地写字作画。他来杭州不久,游西湖时曾写了一首有名的七绝《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时,他把这首诗也抄在一些扇子上。有的写草字,有的用行书。另外的扇子,或画几株枯树,或绘一片竹石。每柄扇子都有眉州苏轼的落款。他笔不停挥,恰如流水行云。 不多时,四十柄白团夹绢扇子全部写完。他把判笔一掷,然后站起身来,吩咐张二道:快领去发卖,偿还吴小一的绫绢钱。 张二这时才明白过来苏轼如何帮他还债。他喜之不尽,连忙跪下叩头。他从桌上抱起四十柄扇子,千恩万谢而去。吴小一见有官长做主,自回家去,等候张二来还钱。 张二抱扇回家,恰逢久雨初晴,暖日驱寒,正宜卖扇。他马上开门营业。那苏轼本是当时天下皆知的大文豪、大诗人,又是与蔡襄、黄庭坚、米芾齐名的大书法家,绘画也很有名。因此,张二的绢扇刚刚摆出,那些闻知苏轼通判写扇消息的人们,纷纷登门买扇,顷刻,他就卖了三十九柄,只剩下最后一柄,留在家中,作为传家之宝,以志苏大人救助之德。那些来迟了的人,没有买到有苏轼落款的绢扇,个个懊恼而去。 张二卖扇,一下得了三万九千钱,除还清吴小一的欠债外,余下的一万九千钱,又做了许多扇子卖钱。他愁眉尽扫,喜逐颜开,逢人便夸赞苏轼通判救助之德。 苏轼代人写扇还债的消息,很快就传遍杭城,百姓都赞扬苏轼是关心民情、断案公平的好官。苏轼的睡前故事(2):
苏轼讲故事巧拒求官者
文/赵元波
1057年,22岁的苏轼和19岁的弟弟苏辙在其父苏洵带领下进京赴试,在仁宗皇帝举行的殿试考试中,双双考中进士,名震京师,可谓少年得志。当时的大文学家、宰相欧阳修在读到苏轼的文章时说:看他的文章,我的汗都快下来了,再过三十年,就没人知道我了,而只知道他了。仁宗皇帝更是高兴地说:我今天为儿孙选了两个好宰相。苏辙和苏轼兄弟俩考中进士后在京城任职做官官,苏辙任尚书右丞,苏轼任翰林学士丞旨。兄弟俩为人正直,廉洁奉公,对于那些跑官要官者一概拒之。兄弟俩有一旧交,想攀上兄弟俩这层关系谋得一官半职。在苏辙那里苦苦求情,没有如愿,便满怀希望转到苏轼这边来。他说:我想谋个职,请你帮忙说几句话。苏轼未置可否,却向这位旧友讲了个故事:有个穷人去盗墓,先掘开了左边的那一座坟,坟里的死者皮包骨头,眼珠深深地凹在眼眶里。他说:我是伯夷,就是饿死在首阳山的那个人,我没有钱。盗墓的人想想也是:饿死的人身上会有钱吗?于是就准备去挖右边那座坟,伯夷好心相劝说:那是我的哥哥叔齐,我这个做弟弟的瘦成这个样子,他会有钱吗?听完了苏轼的故事,这个人明白了,苏轼是拿这个故事打比方再告诉他:伯夷是苏辙,叔齐是自己;苏辙满足不了你的要求,我苏轼就能满足吗?还是不要再说了吧,帮你当官做说客,这个忙我不能帮!朋友会意,竟忍不住笑了起来,不在为难苏轼兄弟俩。苏轼的睡前故事(3):
秦观与苏轼的生死之交
名言提示
交友投分,切磨箴规。周兴嗣 快乐阅读 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他的好友秦观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渡江赶到吴兴去问讯。苏轼被贬黄州,秦观托人带去书信及自己的诗作,苏轼立即写了回信。后来秦观受苏轼连累,也遭贬斥。两人就在各自的贬地诗书往来,互相劝勉。 这期间,两人在海康相会过一次,秦观拿出自作的挽词给苏轼看,苏轼抚着秦观的背,万分感慨地说:我常担心你未能参尽生死之理,现在叫我怎么说呢?秦观拿出自作的挽词,分明是说自己已经作好了最坏的打算,看破了生死大关,再没有什么可畏惧的了。对此,苏轼怎能不感慨万千。苏轼告诉秦观,自己也已写好了墓志铭,交给随从带着,没让儿子知道。 至此,两人再结同心。当他们一起吟啸歌咏、泰然作别的时候,他们在精神上,已共同经历了一次生死的洗礼,而能以最坦然的心境去面对一切厄难,他们的情感,也由患难之交而上升为生死之交。 言行导航 大诗人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但好友秦观仍旧与他友好如初,并宁愿与他一起受罪。还诗书往来,互相劝勉。这才是真正的友谊, 生死之交不是甜如蜜的山盟海誓,也不是双方取得成就时来锦上添花而是在对方需要帮助时,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你都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我记得有人说过只有可以为之而死的,才能藉之而生。朋友在我们的生命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让我们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吧。苏轼的睡前故事(4):
苏轼的天真
古往今来,在生命中永葆一份天真的人不多,苏轼是其中一位。
苏轼初贬黄州,与朋友出去游玩,有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就是挟弹击江水。这种游戏,不知是拿弹弓将石子打到江水里,看谁打得远,还是类似于我们儿时玩的打水漂,拿一块小瓦片或者石头斜着投入水中,瓦片或石头贴着水面上一跳一跳地过去,激起一串串浪花。不管是哪一种,作为一个年过45岁、华发早生的中年人,在仕途备受挫折的境遇下能玩这种充满童趣的游戏,的确天真得可爱。比这更可爱的是,他居然会用竹箱去装白云。一日,苏轼从城中回来的路上,看到白云从山中涌出,像奔腾的群马,直入他的车中,在他的手肘和腿胯之处到处乱窜,于是他将白云装了满满一竹箱,带回家,再将白云放出来,看它们变化腾挪。所以他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搏取置笥中,提携反茅舍。开缄乃放之,掣去仍变化。这些白云就像飞禽走兽一样,被他赏玩一番,又放回山里去了。天真总是和无邪相连,所以苏轼不相信世界上有坏人,只有是否值得交往之人。他曾对弟弟苏辙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对于陷害过他的政敌,他不记恨,更不会打击报复。天真是一种探索精神,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永葆天真的源头。东坡喜欢和人谈鬼,别人讲不出鬼故事时,他还强迫别人讲,即使胡编也没关系,反正他爱听。《东坡事类》载:坡翁喜客谈,其不能者强之说鬼,或辞无有,则日,姑妄言之。闻者绝倒。子不语怪力神。看来,苏轼是不囿于儒家正统思想的局限性。苏轼的睡前故事(5):
苏轼清淤
文/赵元波
一提起苏轼,人们往往想起的就是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同时也是一位美食家,也许是他的多才多艺,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他在水利工程方面的成就,这位大名鼎鼎的文学艺术巨匠,还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水利专家。杭州西湖的苏堤就是这位水利专家的大手笔,他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创举,令人刮目相看。1089年,54岁的苏东坡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出任杭州知州,由于年久失修,西湖淤塞日甚,湖面长满葑草,周边尽成农田,昔日如画的风景,如今却是一派破败萧然的景象,苏轼下决心整治西湖,给后人留下一泓盈盈碧水,再现人间天堂的美景。给西湖清淤,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钱从哪里来,二是清出来的淤泥堆放到哪里。经过一番实地考察,苏轼制定了西湖整治的一整套方案。为了解决从湖里挖上来的淤泥无处堆放的问题,苏轼决定把淤泥堆置湖中,形成一条贯通南北的长堤,将西湖一分为二,大大缩短了人们环湖行走的路程。挖掉湖里的淤泥之后,召募农民在堤上种小麦,将种麦获得的收益用作修湖的资金。还让人在堤上造了六座桥,附近遍植芙蓉、杨柳,这样,一举多得,既筹集了资金,疏浚了西湖,便利了交通,又使西湖以一堤诗情画意留存千古。苏轼的睡前故事(6):
苏轼妙语拒友
一代文豪苏轼,字子瞻,号东坡,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为人所熟知其诗词歌赋,水平之高,数量之多,在中国古代文坛上都是屈指可数的但他的宦海生涯并不顺利,虽然也曾官至三品,任过礼部尚书翰林皇帝侍读等要职,但更多的是作迁客骚人,一生被放逐的时间远远大于在庙堂的时间虽然仕途坎坷,但他的名气却很大,身后更是千年传颂不衰
年,岁的苏轼和岁的弟弟苏辙在其父苏洵带领下进京赴试,在仁宗皇帝举行的殿试考试中,双双考中进士,名震京师,可谓少年得志当时的大文学家宰相欧阳修在读到苏轼的文章时说:看他的文章,我的汗都快下来了,再过三十年,就没人知道我了,而只知道他了仁宗皇帝更是高兴地说:我今天为儿孙选了两个好宰相
苏辙和苏轼兄弟俩都是京官,苏辙任尚书右丞,苏轼任翰林学士丞旨有一个人同他们是旧交,想求取官职他在苏辙那边呆了很长时间没有如愿,便满怀希望转到苏轼这边来他说:我很想在翰林学士院谋个职,请你帮忙说几句话苏轼未置可否,却讲起了故事:过去,有个穷得叮当响的人去盗墓棺材里坐着个赤条条的人,他对盗墓者说:我是汉代的杨王孙哪!临死的时候,我嘱咐儿子实行裸葬所以,没有钱周济你呀!盗墓的又花了好大力气掘开另一座坟,里面的人打扮像国君死者自我介绍:我是汉文帝驾崩之前,我留下遗诏叫臣下不要用金玉财宝陪葬这里连器皿都是陶制的,你能得到什么呢?盗墓者见旁边还有紧紧相连的两座坟,便掘开了左边的那座死者皮包骨头,眼珠深深地凹在眼眶里他说:我是伯夷,你没有听说吗?我是饿死在首阳山的,你想想看,饿死的人身上能有分文吗?盗墓的还想挖右边那座坟,伯夷好心相劝:那是我的哥哥叔齐我这个做弟弟的瘦成这个样子,他还能像个人吗?
苏轼拿这个故事作比喻:伯夷是苏辙,叔齐是自己;苏辙满足不了你的要求,我苏轼就能满足吗?还是不要张口吧!朋友会意,竟忍不住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