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儿童小故事 列表

睡前故事

【精选】民俗的睡前小故事4个

2024-10-28 07:33:03

【精选】民俗的睡前小故事4个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4个关于民俗故事,供各位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精选】民俗的睡前小故事(1):

汉献帝贬居山阳城产生的民俗

汉献帝刘协被贬为山阳公,居住在山阳城(今焦作)。他倍感世态炎凉,人生如梦,超凡脱俗,大彻大悟,遂抛弃帝王之尊,甘心与民同忧,躬耕菜圃,济世悬壶,虽当过窝囊皇帝,却变为称职“郎中”,身融入田园山水,心远离深宫重楼,涉足农桑,访贫问苦,深受百姓爱戴,民众敬之如父母,由此流传下了很多传奇故事。焦作一带的民众为了纪念他,形成了许多有趣的民俗,一直流传了一千七百多年。仅在此讲述五则,与大家一同赏析、怀古。

称父亲为“大”,称母亲为“美”

汉献帝被贬为山阳公后,山阳(今焦作)的老百姓改称皇上刘协为“大人”,改称皇后曹节为“美人”,尊他俩为父母,简呼其为“大”、“美”。久而久之,民间通呼,尊父亲为“大”(da发第三声),尊母亲为“美”(mei 发第四声),尊乳房为“美美”(mei mei 先读第二声,后读第四声)。直到今天,焦作农村五十岁以上的儿女称呼父母为“大”和“美”的,仍然比比皆是。

叫外公外婆为“魏公、魏婆”

汉献帝和曹皇后(曹操的二女儿曹节)所生的儿女应叫曹操为外祖父。因曹操被封为魏公,所以焦作民间效仿曹节儿女的叫法,把外祖父呼成“魏公”,把外祖母呼成“魏婆”,蔚然成俗,一直流行到如今。

娘瞧闺女

在全国各地,每逢端午节、中秋节,出嫁后的闺女,到了这天,总是携儿带女,手提大包小包礼品,回娘家向父母贺节问安,以报父母养育之恩。而在焦作民间,却颠倒过来,流行“娘瞧闺女”的习俗。缘由是汉献帝被贬为山阳公,皇后曹节随之被软禁在山阳城。曹节逢年过节不能去京城看望母亲卞太后,而她的母亲卞太后不怕儿子魏文帝曹丕,可以任意到山阳城探望二女儿曹节。后来民间效仿,端午节、中秋节盛行“娘瞧闺女”,流传至今。

称亲生父亲为“伯”、“叔”或“几大”

东汉末年,军阀拥兵自重,废立皇帝不断,皇室动乱频仍,皇族孩子因其父被sha而牵连被害者屡见不鲜。汉献帝贬居山阳城后,痛定思痛,为了子孙不再遭受其害,保证家族人丁兴旺,有意对外界混淆同辈孩子的父母是何人,让孩子称亲生父亲为“伯”(bai)、“叔”或“几大”。例如,父亲弟兄三个,孩子的亲生父亲排行老二,孩子则称老大为“伯”(bai),老二为二叔,老三为三叔。孩子或称老大为“大”,老二为“二大”,老三为“三大”,以保障孩子们的生命安全。后来民间感到此举有利于加强家族团结,密切子侄辈对父辈的情感,就纷纷效仿,由此形成了这个民俗。

中药不还价,针灸不要钱

汉献帝刘协贬居山阳城后,远离政治,一心融入民间,利用在皇宫中学过的医术,和皇后曹节一起悬壶济世,医治百姓。他从云台山上挖下来的中草药从不收费,扎针、艾灸、拔罐、刮痧都不要钱,只有对购来的药物才酌收成本。老百姓出于对他俩的感激之情,沿习成俗,焦作民间对老中医格外敬重,尊之如君,对中草药可赊可欠,但从不还价,在农村中针灸、拔罐从不收费,以示遵守汉献帝留下来的千年老规矩。

s

精选民俗的睡前小故事(2):

闽南民风民俗之自然崇拜篇

闽南的民风民俗是以历史名城泉州,漳州,厦门为代表形成的闽南文化,多种文化,风俗的积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南地域人文景观闽南的民风民俗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始于人类历史初期的原始社会,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和认识水平极为低下,人类对大自然中的种种怪异自然现象感到迷悯和无法理解,故认为万物有灵,自然界存在着可以主宰人类命运的超人力量,于是就产生了自然崇拜自然崇拜的产生与人类早期受自然力量的支配有关,由于这种异己力量长期以来仍在时时地支配或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自然崇拜至今仍残存于民间,成为一种历史十分悠久的信仰民俗文化现象自然崇拜的对象是多种多样的,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水火动物植物等等我们这里只介绍在泉州人社会生活中影响较大或较有文化内涵的几种自然崇拜,如大地崇拜风雨崇拜和生殖崇拜等

一酬天敬地

比起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具体的天体和气象崇拜,人们对抽象的天崇拜出现的较晚,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当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后,由于现实政治生活的启发,天上诸神中也出现了至尊的帝,以作为天上的最高统治者,后来又进一步人格化,演变为玉皇大帝,成为道教和民间信仰中的最高神明,泉州人俗称天公泉州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一年)的元妙观(初名白云庙),乃奉把玉皇大帝的庙宇,俗称天公观该观屡经改建扩建,规模甚大,清代时总面积达数千平方米,分为四进,其中第二进为三清殿,祀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道君和太清太上老君(即老子),第三进即祀玉皇大帝的正殿近代以来,三清殿香火冷落,而正殿香火仍颇鼎盛正殿有尊高大的土塑玉皇大帝像,围以密帐不让人看,故人们以为玉皇大帝至尊,无人敢塑其像,皆称殿内无像至本世纪年代,青年学生破除迷信破门进入而被毁,但庙宇仍保持完整文化大革命期间,元妙观被拆毁改为工厂,今仅存三清殿东壁的残瓦败楞泉州元妙观是福建省最早的道教宫观,在海内外颇有影响,现正筹备重建

人们认为玉皇大帝是主宰大地万物的至尊神,因此十分虔诚地恭祀,以祈求人寿年丰,消灾纳福泉州敬祀天公的日子,每年主要有除夕夜子时的敬天公正月初九的做天公生六月十五的做半年等,其中以正月初九的做天公生最为隆重人们说正月初九这天为玉皇大帝的诞日,故各家要备牲醴敬天公,并于厅堂点天公灯,以祈求合家平安风调雨顺有的地方早餐吃面线加一对蛋,以示长寿和走运外出谋生的,大都等候做过天公生后才离家在人生仪礼方面,如出生结婚寿辰等喜庆日子,也举行拜大谢天的仪式

也许是因为玉皇大帝居住在天上,对人间管理不便,所以人们就说灶神是受玉皇大帝的派遣而降临人间的,其身份相当于玉皇大帝的特派员,职责是维护各家各户的安宁和幸福,并监护各户人家的一举一动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灶神要与其他神明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职,奏报民间善恶,故民间对灶神甚为敬畏,尊称为灶君公,并要于诸神上天述职前为之饯行,称送神为了让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人们除备办丰盛菜肴外,还以酒糟抹灶门,谓之醉(灶君)司令;贴纸剪神马于灶上,以让灶神纵马上天;供品中特备麦牙糖,使灶神口甜说好话人们还为灶神安排了个诞辰日,晋江惠安等地定在八月初三安溪则定在八月初一,并说灶神在这一大大清早还要上天奏好事,没有休息,因此为灶神庆诞和送行就同时进了

玉皇大帝听了灶神等神明述职后,稍作准备,过了两天,即腊月二十五日,由诸神陪同,下凡视察人间善恶疾苦,善者表彰,恶者惩处,俗谓天神下降于是世间凡人又有迎玉皇大帝之举,设香案叩拜,备极虔诚灶神陪玉皇大帝返回天庭后,至第二年正月初四才与诸神下凡上班,于是各家各户又有接神之仪

年代以来,送接灶神等神明及迎玉皇大帝之俗已极少见

原始人类在崇拜天神的同时,也崇拜土地神

汉代时,称土地神为地母或地媪唐代以后,根据天阳地阴的传统观念,民间塑造了女性的土地神像,称土地娘娘今天土地神塑像多为男性,泉俗称土地公,其造型为福相老人,慈眉悦目,银须飘洒,左手握一金锭,右手拄着长拐杖,姿势或坐或立,以坐姿多见此神像为阳宅所祀奉,也称福德正神阴宅的土地神位是一石碑,上书后土二字,其碑文在封建社会常因墓主人的身份而异,如平民称后土,士大夫称:后土神或后土之神但也有其他称呼的,如位于惠安县埔兜山的宋朝宗室后裔的阴宅,其碑文为土地神三字

尽管土地公在神灵体系中的等级不如天公之尊,所奉把的庙宇也较小,但自古以来人们并不因此而加以轻视,反而是尊重崇祀的,且时常把天地并称,如新婚之日有拜天地的仪式泉州人认为土地公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甚为密切,如俗谚所说:土地公白目眉,无请自己来得罪土地公,鸡母狗仔无法饲等,因此祀奉活动较为频繁农历每月初二和十六为祭土地神之日,俗称做牙,以祈人安财旺年丰,全年共计次,逢闰照加,只有农户才于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提前一日烧田头土地金,以

祈求丰年做牙以二月初二(相传为土地神诞辰日)的头牙和十二月十六的尾牙最为隆重此外,由于土地公是掌管一方土地之神,所以日常生活中凡有重要的活动,均需敬祀土地公如大小建筑物破土时,要先向土地公祷告,并按时做牙,新居落成后于乔迁之日谢土,在安溪还要进行关土地灯仪式上坟进葬要报土地神,并设后土碑位,以祈求亲人的灵魂在长眠之地得以安宁

二祈风乞雨

风雨等自然现象也是民间崇拜的对象在甲骨文卜辞中,风和雨被视为天帝属下的神灵,《周礼大宗伯》称之风师雨师,屈原的楚辞作品特称风神为飞廉和风伯,雨神为蓱古代泉州人对风神和雨神的崇拜甚为虔诚,各县都建有风云雷雨等神坛为了祈求风雨,不少地方还专门建有祠庙,如清雍正五年(年)建于惠安县南门外新亭尾街的龙王祠,嘉庆二十四年(年)建于泉州府治东北虎头山上的风神庙,等等,均为地方官员主持兴建的而光绪年间(--年)建于南安县署西面的龙王庙,不仅祀龙神,还兼祀风云雷雨师实际上,泉州人祈求风雨,并不只局限于以上场所,也不都是直接向风雨之神祈求,较多的倒是采取间接向其他神灵祈祷的形式,同时还表现出鲜明的行业特色,如航海者祈风,务农者乞雨

泉州祈风以宋代为盛,这与当时泉州海上贸易的发达有密切的关系北宋末年寓居泉州近年的李邴有记称:泉之南安有精舍曰延福,其刹之胜为闽南第一,院有神祠曰通远王,其灵之著为泉第一每岁之春冬,商贾市于南海暨番夷者,必祈谢于此宋代泉州祈风有民间祈风和官方祈风两种,《闽书》卷《方域志》中关于北宋元丰年间(--年),泉州巡辖官陈益随从郡守前往南安九日山延福寺灵乐祠神运殿祈风的记

载,是我们目前所见明确记述官方祈风的最早记录,而民间前往灵乐祠进行海舶祈风的记载,则早在唐代已有官方祈风以南宋为多,现存于南安九日山的段宋代官方祈风的石刻中,南宋即占段南宋泉州地方官员对祈风活动的高度重视,说明当时泉州海外贸易在社会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曾于嘉定(--年)绍定(--年)间两任泉州知州的真德秀,对其出面主持祈风把典的目的讲得十分清楚:唯泉为州,所恃以足公私之用者,蕃舶也舶之至准时与不准时者,风也;而能使风之从律而不愆者,神也是以国有典祀,俾守土之臣,一岁而再祷焉呜呼!郡计之殚,至此极矣,民力之耗,亦既甚矣引领南望,日需其至,以宽倒垂之急者,唯此而已矣神其大彰厥灵,俾波涛晏清,舳舻安行,顺风扬帆,一日千里,毕至而无梗焉,是则吏与民之大愿也谨顿首以请至于祈风活动的时节和地点,官方和民间不尽相同,南安九日山通远王祠为宋代官方的主要定点祈风处,每岁两祈,一为夏四月的祷回舶南风;一为冬十一月前后的遣舶祈风而民间祈风则较为灵活,其时节,或于夏冬,或于春冬,如前李邴所称;其地点,既有前往南安九日山通远王祠的,也有就近进行,如惠安的海商祈风,即在本邑添奇铺海滨的大蚶庙

祈雨,泉州民间俗称乞雨,其崇拜的神灵对象甚多,包括龙神以及众多的地方神,仪式有民间和官方之分以龙神为祈雨对象,与道教和佛教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如道教的《太上洞渊请雨龙王经》说,天旱诵经可召龙王普降喜雨,佛教的《华严经》也说,龙神能兴云布雨就德化而言,是邑多山田,涝不为害,故少祈晴,多祈雨,凡遇旱,古代地方官员时常组织民众祈雨,设龙王神坛于城隍庙,牒告城隍,官民朝夕拜祷至于野外那些传说有神龙潜伏其间的龙潭,更是历代百姓的祈雨之处,如位于县南公里的火烽岭

龙潭县北金鸡山瓮谷中的黯坑龙潭香林寺前的赤脚龙潭等,其中在梅中里的左溪龙潭之上还建有龙王庙,南宋时,泉州郡守真德秀尝祷雨于此除了龙神外,人们还向一些地方俗神祈雨,如天后妈祖(林默)保生大帝(吴本)青山王(张悃)通远王(永春乐山隐士)清水祖师(陈普足)临水夫人(陈靖姑)蔡真人(蔡如金)等甚至连异石也成为人们祈雨的对象,如永春县治顺溪而西五里,有庙日:石鼓,不知肇于何时溪之石可一二数,而所谓鼓者,与他石异,然以鸣与不鸣为雨旸之候父老言曰:然也庙

剥不治绍兴乙亥(年)大夫黄璃新之,自是祈望者日谨,而吏雨旱之祷必往焉

新中国成立以前,泉州农村尚有祈雨之俗祈雨规模大小不一,小者抬出铺境保护神铺主和境主,大者需抬出城隍爷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龙王爷等偶像,届时设置香案,主持人多为当地耆老绅士,参与祈雨者,均需头扎白巾,身着素服,且不得撑伞戴斗笠,任凭炎日暴晒以示虔诚嗣后,主持人即率领参加祈雨的民众,由神轿带路,前往江海湖畔,或溪边潭墘,打水捞物以卜雨晴一路上,祈雨民众跪拜叩头,呼大跄地,同时口中念念有词:久旱无雨,田园难播,颗粒无收,百姓艰苦,乞求皇天,早降甘露或乞雨乞雨,烂肠烂肚,皇天不顾,百姓无路,,其词各地大同小异,其内容均是向皇天哀诉民间苦旱惨状,祈求早降甘露打水捞物时,如捞到小螃蟹或螺狮,只能卜小雨;只有捞到水龟(一种生活于水中的扁圆形小虫)才可卜大雨,说是水龟为龙属,以龙可兴云布雨而在晋江,若捞到小虾,则示为无雨之兆,务必反复祈求,以感动皇天,降恩赐雨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人民政府的宣传教育,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气象预报事业的发展,祈风乞雨之俗已经废止

三生殖崇拜

生殖崇拜是自然崇拜的一种特殊形态,作为社会现象,曾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童年时期在我国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红山文化等原始社会遗址,均发现过陶塑石祖等生殖崇拜的遗物,但因过去从未披露而鲜为人知本世纪年代先后在内蒙古阴山广西左江新疆天山等地发现的岩画,也都有以男根女阴,交媾求生舞蹈及感生脚印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殖崇拜形象对于这种社会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赵国华研究员指出,在初民的意识中,满足性欲与追求人口繁盛全然是不相干的两回事,原始社会的生殖崇拜与性欲无涉,它既不是色情也不是*yin*荡出于对作为社会生产力的人的再生产的严重关切,原始人类中出现了生殖崇拜换句话说,生殖崇拜深刻反映了一种绝对庄严的意志--作为社会生产力的人的再生产

原始人类的生殖崇拜是一种遍及世界的历史现象,不少地方至今尚未绝迹,在泉州这片有着丰厚文化积淀的土地上,也可以看到残存于民间的一些生殖崇拜的遗迹和民俗泉州有一处被列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著名古迹,叫石笋,位于泉州临漳门外(今新门外)的笋江畔,其高达三米多,由数段直径不等且石面粗糙的花岗岩石雕缀合而成,全形呈圆锥状,与竹笋相似,石笋与笋江及江上所造之石笋桥,都由此而得名其实,坦率他讲,石笋从其形看,与其说像笋,不如说像男性生殖器而早在古代诗人的题咏中,也已含蓄地指出了这一点,如明代惠安人黄吾野诗即称之一片云根天琢成,此根字在唐人道世所撰的《法苑珠林》中,被用来指称生殖器官故泉州人又称石笋为石祖,由此看来,石笋当为雅称据当地老人介绍,石笋是于解放初移动约七八米,才位于现址移动前,石笋下面还有个基座,是由两块花岗岩石叠在一起,近似磨盘,其中一块中间凹下,当地人称为仙尿盆俗信崇拜这石笋,可使不育妇女怀孕,也可使家畜繁衍,五谷丰登通过膜拜石笋来促进人口的繁殖和物质生产的发展,这正是生殖崇拜所具有的两个主要功能惑于风水之说的泉州人,对石笋的功能还加以进一步发挥于北宋大中祥符

四年(年)任泉州知州的高惠连,曾因逞私憾而做了两件为后来社会舆论所无法原谅的事:一是把原位于泉州城南之东的府学西迁;一是把竖立于笋江之畔的石笋击断为二人们因此把日后泉州地区衣冠遂减畴昔的责任追究到他的身上由于石笋被认为是关系到泉州人仕进发达的大事,所以南宋时即被修复,故乾道五年(年),泉州知州王十朋才有咏石笋桥的诗句云:刺桐为城石为笋,万壑西来流不尽民间又有传说,称清源山是山公,紫帽山是山母,二山交会于笋江,但山公卑下,山母隆起,故堪舆家认为需建此阳物即石笋,以振乾纲

据现有地方文献的记载,我们只知道石笋存在于高惠连任泉州知州的北宋大中祥符年间以前,其建造的具体时间己无考由于泉州素有世界宗教博览馆之誉,而笋江石笋又具有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湿婆神祗的功能,因此它有可能是古婆罗门教在泉州的遗物不过,早在北宋,已融人民间信仰,而长期以来,又主要是以信仰民俗的形态而存在于民间的

类似笋江石笋的石祖崇拜遗迹,据在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的一位研究人员告知,以前他在进行泉州市文物普查时,于惠安南安石狮等地也发现多处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还于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后面,发现了一处女阴崇拜遗迹,其旁尚可见到崇拜者来此燃香火和烧金纸留下的余烬福建其他地区至今尚未听说有发现原始社会时期生殖崇拜的遗迹,因此泉州这处甚为罕见的女阴崇拜遗迹的起始年代,很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生殖崇拜的实质是人口问题,它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有着不容忽视的学术意义,其现实意义则在于可以帮助我们从根本上认识某些社会弊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现象,生殖崇拜曾经是研究者难以步入的禁区,年代以来,生殖崇拜的研究,正成方兴未艾之势

很多关于闽南的民风民俗正在淡化,但是不变的是闽南精神,即使民风民俗不再,闽南的文化底蕴恒久永存

【精选】民俗的睡前小故事(3):

二月二怀川民俗

焦作古称覃怀,因地形像牛角川,所以俗称怀川。怀川大地千百年来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二月二,剃孩头,望子成龙有奔头;金花开,崩金豆,风调雨顺大丰收。”这首民谣是说怀川有个特有民俗,每逢到了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给男孩子去剃头,还要爆炒黄豆开花,供在院子里,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说起这个民俗,大有来历。据说,怀川(今焦作)原本风调雨顺,年年丰收,大仓满,小仓流。但有的人抛洒米面,毫不爱惜。这情景恰巧被玉皇大帝巡查民情时发现了,不由得龙颜大怒,立即传旨下去,对怀川三年内一滴雨也不准降,以示惩戒。

一年后,怀川一片荒凉,沁河干涸,庄稼草木枯死,井水枯竭。渴死、饿死的人遍地都是。幸存的人跪在烈日下苦苦求雨。天上神仙虽然可怜怀川百姓,但谁也不敢违抗玉皇大帝的旨意。怀县(今武陟)傅村南面的沁河老龙湾里原驻有一条青龙,被困在天庭上停职闲居,它每天在天上都能听到怀川百姓的哀求。它于心不忍,便去求玉帝格外开恩。玉帝不但不听,反而斥责青龙说:“你身为天神,不但不惩戒下界恶人,竟然敢为他们求情,你居心何在?”

青龙悻悻退出,怀川百姓的求救声仍接连不断地传入耳中,刚烈的青龙再也忍不住了,它张开大口,喝足了天河里的水,对准了怀川大地便喷洒了下去。

“苍天有眼,终于降雨啦。感谢上天!感谢上天!”怀川老百姓的欢呼声传入了玉帝的耳朵。玉帝勃然大怒,下令追查违旨降雨的神仙。青龙挺身而出,抗辩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给予薄惩足矣,岂能一概而论,全部斩尽sha绝?”

玉帝闻言气得浑身发抖,大怒道:“青龙不但违抗朕的旨意,还对朕出言不逊,朕要让你在人间受够山压千年之苦,到金豆满地开花之时方能解脱。”

玉帝派太白金星把青龙压到了太行山下。事后,太白金星于心不忍,就摇身一变,化作了一个年老长者,向怀川百姓诉说了青龙被压的前因后果,让怀川百姓设法找到开花的金豆,尽快解救为怀川百姓而受苦的青龙。

怀川百姓四处寻找开花的金豆。找啊找啊,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没有找到。这一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年已六十多岁的董永从小董村赶了一头毛驴,驴背上驮着一布袋黄豆,要到怀县县城去赶集。他走到大虹桥,听到身后有几个小孩在喊:“满地都是金豆豆,捡金豆豆喽,捡了金豆爆豆花。”董永回头一看,驴背上的布袋崩开了两个口子,黄豆撒了一路,阳光照射,闪闪发光,远远看去,真像金豆一样。董永眼睛一亮,心里来了灵感,跑到县城集市上,告诉人们怎样让金豆开花救出青龙。人们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很快就传遍了全怀川。中午时分,家家户户都把炒爆开的黄豆花供在田间路上,然后大家一齐跪在地上祷告上天:“金豆遍地开花,青龙应当解脱,恳请玉帝,大发慈悲。”

正在灵霄宝殿饮酒作乐的玉皇大帝听到怀川百姓的呼声大吃一惊,急忙带领众神仙到南天门向下观望。他醉眼朦胧,隔着渺茫的云层,隐隐约约望到怀川大地上开满了黄灿灿的金豆花。这时太白金星也在旁边劝谏说:“玉帝陛下,要是不履行诺言,恐怕……”玉帝想了又想,出于无奈,只好派了太白金星去释放青龙。

压在青龙身上的太行山被挪开了,青龙抬起头长啸一声,腾云而起,张开大口,吸足了天河水,然后将肚子里的水洒遍了怀川大地。怀川百姓看见青龙摇头摆尾的降雨雄姿,在大雨中欢呼雀跃起来。青龙降完雨又回到它的老龙湾旧居的地面上,俯首感谢怀川百姓的解救之恩,发誓尽职尽责,保证怀川年年不旱不涝,风调雨顺。

人群中有一位剃头匠,看见青龙头上毛发因长期未理而乱蓬蓬的,很不齐楚,于是心疼地对青龙说:“若不是您违旨降雨救了怀川百姓,我们早就渴死了。老汉我给人剃了一辈子头,今天就给青龙您剃剃头吧,好让您齐齐楚楚,精精神神,昂首挺胸,永振神威。”青龙点头应允。

从此以后,怀川大地两千年来传下了这个民俗,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妇女们一边唱着民谣,一边爆炒黄豆花或黄玉米花,然后供于院中。男人们在“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歌声中,带着儿子去剃“龙头”,以示不忘青龙恩德,祝愿儿子早日成龙。

x.co%6d>

【精选】民俗的睡前小故事(4):

闽南俗简介

闽南独特的风土人情,传统的文化传承形成了闽南独有的民风民俗,这些带有闽南特色的民风民俗值得我们回味,更加值得我们去深思下面我们可以简单介绍一下闽南的民风民俗

服饰习俗

随着思想,观念的进步,人们的服饰也跟着发生了变化其中,闽南服饰中独具特色的是惠安女服饰,其最大特点是衣短露脐,引人注目有首打油诗形象地勾画出惠安女传统服饰的牲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此外,目前尚保留的民众有穿木屐妇女儿童戴手镯脚镯等

建筑习俗

建筑与百姓安居紧密相连,因此,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民间风俗如建房前择定方向,选择黄道吉日动土及上梁祭落成祭等礼俗,如动土前要选黄道吉日,并设案摆猪头三牲供品,焚香燃烛,燃放爆竹,拜神灵祭土地,俗称动土祭或奠基祭仪式后,用丰富的酒菜款待建房的师傅,此外,还有木门槛上钉竹板择地凿井觅甘泉等习俗

结婚习俗

闽南的婚姻礼俗,自古以来遵循汉族传统的周礼六礼的基本程序进行,即纳采(即求婚)问名(即女姓氏)纳吉(定婚丧嫁娶)纳征(婚成送礼物)请期(通知婚期)亲迎(迎娶)其中,特别注重迎娶这一道习俗新娘一般在婚后第四日回娘家省亲,称做客归字做客必须当日返回婆家,到家时又必须是天黑,俗话为暗冥摸,生干埔意即这样做就会生男孩

寿诞礼俗

旧时由于生活和卫生环境等因素,人们能活到岁就被认为是长寿了所以闽南民俗从周岁开始逢十做寿(有些地方从周岁才开始做寿),也有提前一年或推迟一年做寿的(即逢或做寿的)一般在寿堂上悬灯张彩,正中贴一金字寿字或寿星图,两旁挂寿联,寿星着新衣或寿衣正坐高堂,接受儿张的拜祝寿宴是做寿的重要内容一般在寿庆日的中午或晚上大宴宾客,在菜肴中必有一道猪脚线面的菜,这是取猪脚意强壮,线面寿长的吉利

民间禁忌

禁忌是民间关于社会行为信仰活动的某种约束限制观念和做法,是一种传统的风俗闽南人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些关于饮食衣着起居交往语言等方面的禁忌,如忌吃饭时以筷子敲碗,因为旧时只有乞丐才敲着空碗乞讨亦不可将筷子插在饭碗的米饭中,这与民俗中拜脚尾饭的丧俗有关忌用扫帚打人,否则被打者会倒霉,因为人们把扫帚认为是有灵性之物忌在庭院内种植香蕉树和榕树,传说因香蕉无籽,故不利生育而榕树被视为神树(因它树龄最长),种在家庭院是对神的不敬,也不吉利


上一篇:【精选】毛虫的儿童小故事6篇
下一篇:【精选】气球的睡前故事6篇

小故事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