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正月的故事大全6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6篇关于正月的故事,供各位参考,希望您能喜欢。【精选】正月的故事大全(1):
正月十五雪打灯
从前,有个叫李书成的富家子弟,二十出头便中了举人,人人都说他前途无量。不料李书成中举之后,志得意满,再也不求上进了,每天饮酒作乐,过起了放荡不羁的日子。
这年中秋,李书成突然诗兴大发,就吩咐仆人带着酒菜,随他来到绣江畔。绣江岸边有个小亭子,李书成坐在亭中饮酒赏月,抬头一看,只见大如圆盘的月亮被一块云彩遮住了,不禁脱口吟道:抬头不见桂婆娑,碍我诗情云聚多。
话音刚落,忽然从江面上飘来一个声音:好诗,好诗呀!
李书成抬头望去,只见江心隐隐约约有一只小船,便喊了一声:不知哪位高人,可否现身一见?
那小船渐渐划向岸边,等靠了岸,船上走下一个身材伟岸的中年男子。李书成一见那个人,便有一种说不出的喜欢,拱手道:这位仁兄,想必也是吟诗作对的高手?
那男子笑道:哪里,哪里,刚才听到仁兄佳句,情不自禁,打扰了仁兄雅兴,请勿见怪。
李书成便请男子上岸饮酒,男子也不客气,进了亭子,说自己名叫谭有礼,是过路客商,夜宿在船上。两个人越谈越投机,李书成便邀请谭有礼到家里小住几天。不料谭有礼拒绝了:李兄,我们一见如故,可我还有要紧的事要做,不敢停留。
李书成叹了口气,说:谭兄,我们萍水相逢,你这一走,不知是否还有相见之日啊!
谭有礼想了想,说:不如咱约个时间吧,明年正月十五,再在这里相见如何?
李书成皱了皱眉头,说:人生充满变数,从中秋到正月十五何止百日,那天你真的能来吗?
谭有礼微微一笑,说:交友贵在言而有信,正月十五那天,你只要看到天上飘起了雪花,就往这里赶,一定能见到我。
李书成对谭有礼的话半信半疑,可人家执意要走,他也不好挽留。谭有礼登上小船,划向江心,一会儿就不见了。这时,远处传来了鸡叫声,原来两人不知不觉竟谈了一夜。
过后,李书成越琢磨这事越觉得蹊跷:现在离正月十五还远着呢,谭有礼说,天上飘起雪花的时候相见,他怎么就能肯定正月十五那天会下雪?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结果来。
时光过得飞快,很快就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早上,李书成一起床就想起了谭有礼和自己的约定。他忙开窗一看,外面晴空万里,不由心想,这事悬乎。哪想到,刚吃过午饭,天就阴沉下来,到了傍晚,天上果然飘起了雪花。李书成暗暗吃惊,立刻叫了下人,来到绣江岸边的亭子里。
李书成在亭子里等了许久,天渐渐黑了下来,也不见谭有礼的人影。仆人就劝李书成回去,一个只有一面之缘的人,怎么可能这么守信呢?李书成也有些动摇了,正在这时,突然听到水面上传来划船声,李书成一阵惊喜谭有礼来了!
李书成站在岸上,向江里喊道:对面船上的可是谭兄?
对面却传来一个稚嫩的声音:请问是李大官人吗?
李书成回答说是,说话间小船到了岸边,只见船上站着一个小孩,很有礼貌地向李书成抱拳拱手,说:奉我家主人谭有礼之命,前来接李大官人到对岸饮酒畅谈。
李书成一高兴也没多想,抬腿就向船上走去。刚要上船,只听见轰隆一声,河里掀起了一道水柱,水花四溅,从水里跳出一个人影来,对那个小孩说:大胆书童,竟敢背着我出来作恶!那书童吓得打了个激灵,对那个人影说:主人,既然你不忍心下手,不如把他交给我吧,谁不想早日托生呀?
那个人影说:胡说!我对你说过多少次了,不要害人,难道你忘了?
李书成定下神来一看,那个人影竟然就是谭有礼。此时,谭有礼就这么站在水面上,李书成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书童对谭有礼鞠了一躬,说:主人,我已跟随你五十多年,咱们主仆的情分也尽了,这次恕我不能从命!说着伸手就拽住李书成,直往水里拉。李书成吓得魂飞天外,眼看就要被书童拉下水,谭有礼突然上前,与书童搏打在一起,从岸上打到水里,溅起无数水花,最后又都沉到水里,没了声音。
李书成呆若木鸡地站在岸边,一个仆人战战兢兢地说:主人,我们碰见妖怪了!现在是冰封期,整个江面都结冰了,哪能划船呀?你看刚才那两个人,从水里冒出来,又进了水里,不是妖怪又是什么?
【精选】正月的故事大全(2):
正月十五吃馄饨
在启东、海门一带,有这样一个风俗:每逢正月十五,不管谁家的女婿都要把岳父岳母接到家来吃馄饨。为什么呢?说起来有个故事。
从前,启海有个姓吴的县太爷,吴太爷有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名叫玉琴。玉琴心灵手巧,包出的馄饨味道特别鲜美,吴太爷最爱吃女儿包的馄饨。 玉琴姑娘偷偷地爱上了她家的伙计春生。这春生自幼父母双亡,十六岁就进吴府当花匠。一次,春生正忙着搭花架,突然额角头上被马蜂蜇了一下,顷刻间头肿眼胀,热辣辣地疼痛难忍。玉琴一见,十分心疼,急忙走上去用嘴为春生吸马蜂的du。正巧这一下给吴夫人看见了,夫人气得暴跳如雷,唤来家丁将春生du打一顿,关进了柴房。可怜春生头上被马蜂叮咬的地方不几天竟慢慢化脓,生了一头的癞疮。 玉琴也被锁进闺房,她整日想念春生。一天晚上,玉琴偷着从窗口跳出来,到柴房流着泪对春生说:春生,我们逃出去吧!春生对玉琴摇摇头说:我怎忍心让你跟我受苦呢?何况我满头癞疮,成了丑八怪,你还是回去吧!玉琴说:我不嫌你丑。只要我俩恩爱,天涯海角我都跟你去。 春生和玉琴悄悄摸出后院门,急急上了路。走了半夜,在通东一所破庙里歇脚。春生安顿好玉琴,就拾了一些干草,在庙里点火煮粥。不想锅盖一揭,洞顶上几条壁虎被热气熏得落下来掉进锅内。因天暗无灯,春生没有发觉。他舀了一碗粥给玉琴吃,可玉琴哪里吃得进?春生只好一个人吃起来。实在是饿了,春生狼吞虎咽把那些壁虎也吞下肚去。不一会儿,他浑身奇痒,忙到河里浸了一阵,没想到头上的癞疮全部脱落,后来竟慢慢长出一头新发。 玉琴十分开心,她忽然想起自己会包馄饨,与春生一商量,便在破庙前搭了间草棚,摆起了馄饨摊。由于他们的馄饨味道特别鲜美,生意就慢慢兴隆起来。第二年,他们添了个小孩,取名强强。 小强强六岁那年的正月十五,时近中午,突然北风狂起,鹅毛大雪飘落下来。这时来了一个避风雪的人,玉琴留神一看,竟是自己的父亲!原来吴老太爷办事有功,已升任通州知府。他今天来通东私访,路过此地,偏遇漫天大雪,只好借草棚暂避。因时隔多年,玉琴辛劳操持,已完全换了装束,春生治好癞疮也改了模样。吴太爷根本没有认出他们。 玉琴离家多年,也时常挂念爹娘。今天看到父亲两鬓已白,坐在板凳上不时打寒战,心里也很难过,但又不敢上前搭话。她心里一亮,马上动手煮了一碗馄饨,叫小强强端给吴老太爷。吴老太爷正冷得直搓手,见小强强端来热馄饨,连忙双手接过,一只馄饨下肚,只觉得这馄饨的味道似曾相识,就放下碗筷细细盘问。小强强说出了父母的姓名,吴老太爷顿时老泪横流,抱起小强强说:我的小宝贝,快叫我一声外公。 这时,玉琴早已泪挂两腮,急忙和春生出来跪在地上,哽咽着说:不孝孩儿叩见爹爹。吴老太爷忙将两人扶起,红着脸说:都怪爹娘一时糊涂,害你们受苦了。春生立即端来凳子,请吴老太爷上坐,大家欢欢喜喜吃了一顿馄饨。 第二天,春生玉琴带着小强强,随同吴老太爷一起回府见了吴夫人,全家团聚,热闹非凡。吴老太爷、吴夫人希望女儿女婿留在府上,玉琴却道:我们已习惯原来的生活了,如在府中闲着,反要闲出病来的。没几日,他们又重回草棚去了。 团圆之日正是正月十五,所以吴老太爷往后每年正月十五都要专程去看望女儿女婿,尤其要去品尝玉琴亲手包的馄饨,共度佳节。久而久之,当地百姓也以此为准,正月十五,女婿家都要去接岳父岳母来吃馄饨。这风俗一直流传到现在。【精选】正月的故事大全(3):
春节风俗_正月初七人日
人日
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摊煎饼
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吃七宝羹
用七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如此种种
【精选】正月的故事大全(4):
正月的决意
參拜未果
日*-本人把元旦叫作正月初一,达之一家习惯在这天写毛笔字、饮屠苏酒、参拜神社,孩子们成家之后,家里只剩下达之和妻子康代,但过新年的习惯依然没变。
这天正是元旦,一大早,达之便起了床,用毛笔写了一个词后,他长舒一口气,转头一看,康代正在往矮桌上放酒杯。康代做完手上的活,站起身说:快六点了,该出门了吧?屠苏酒回来喝正好。
达之点点头,于是夫妻俩出了门,不一会儿就到了神社,两人走上石阶,穿过鸟居,来到正殿。这时候还早,一路上都没有别的行人。
突然,夫妻俩发现功德箱前有个男人倒地不起,不省人事。这人看上去七十过半,个子瘦小,奇怪的是,他上身穿着驼色长袖衫,下身穿着秋裤,而且没穿鞋。
达之快步走过去,仔细端详男人的脸,不由得叫了起来:这这人是镇长!
夫妻俩连忙报警、喊救护车。等救护车来把镇长拉走后,达之向警员说明了情况。警员听完后问:为何镇长只穿着内衣?达之只能回答不知道。
神社的宫司听到骚乱,也从办公室里走了出来,听达之说了情况,他瞪大眼惊讶道:啊?我们这里居然会发生这种事!
这时,一个男人走近达之夫妇,说道:你们就是第一发现人?我是警队的负责人熊仓。麻烦你们说说发现镇长时的情况吧。
达之有点来气了,但没办法,只能把刚才说的又重复了一遍。更让他生气的是,周围的警察似乎没在用心搜查,一个个满脸的不情愿。有人脸红红的,不停打哈欠,一看就是没醒酒;还有人不务正业对着正殿合掌拍手
见此情形,一旁的宫司低声对达之抱怨道:真心想拜,就该投钱进功德箱。达之尴尬不已,不知如何接话。
幸好这时熊仓接了个电话,转过头来岔开了话题:镇长醒了。
一旁的警员兴奋不已:是吗?那我们可以收队了?
熊仓不高兴地说:还不行,他的头部遭到钝器重击,头骨都裂了。他只记得和朋友一起在居酒屋喝酒,之后脑中就一片空白,据说是失忆了。
宫司听了,叹了口气,看来今天神社赚钱的希望破灭了,他认命地把大家请进了神社的办公室。
熊仓先是派手下勘察现场,接着对达之和康代说:两位到神社之前,真的没有和谁擦肩而过吗?按照医生的意思,镇长头部遭到重击的时间,距离被你们发现的时间很近,所以犯罪嫌疑人逃走时应该会撞见你们。
达之又一次说,他们谁都没看见。
熊仓小声嘟囔道:要是连镇长也没有看见,那就更好了
这时,宫司用托盘端着茶杯从办公室里屋走出来,说:新年第一天,大家喝点御神酒暖暖身子吧。
达之感到匪夷所思,办案时间怎么能喝酒?谁知警察们却乐呵呵地拿起杯子就喝,还冠冕堂皇地说:虽说我们在执行公务,但这御神酒必须喝!
敷衍调查
喝完酒,熊仓抱怨道:可恶,犯人干吗偏偏挑这种时候作案?就不能过了新年头三天吗?熊仓正发着牢骚,突然收到消息,说镇长的衣服和鞋子找到了,就在距离他喝酒的居酒屋不远的公园里。还有证人说,昨天在公园附近见过两个男人吵架,都是上了年纪的男人,一个瘦高个,一个小个子。
这小个子一定是镇长,看来案发现场在公园,凶手袭击镇长后,又把他搬到了神社。熊仓越想越觉得靠谱,马上下令在镇上寻找可疑分子。
过了没多久,警员们果然在车站抓到一个可疑的瘦高个,带到车站办公室问话后,发现他是个公司职员,五十岁。那人说自己昨晚和同事喝酒喝到很晚,之后的事都不记得了。
熊仓听完汇报,打了个响指:就是他!他把嫌疑人的照片给达之夫妇看了看,说:你们见过这个男人吗?
达之回答没见过,康代也摇了摇头。
共2页: 上一页12下一页
【精选】正月的故事大全(5):
正月十五抹花泥
不知从啥时候起,关东山兴起了抹花泥的规矩。每年正月十五这天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手拿蘸着锅底灰的青皮萝卜,蹦着高儿往别人脸上抹。抹得人人脸上青一道黑一道的,抹得满沟嘻嘻哈哈的。要问这事是怎么起的头儿,里面还有个传说。
早年,关东山的沟沟坎坎里本来就人烟稀少,加上有一种稀奇古怪的病蔓延,谁也不知道怎么治,吃什么药也不见好,不知不觉病了,人非死不可。十里八里不见人影儿,人们叫病折腾得连种地的心思都没有了。 有一年正月十五,大青岭死气沉沉,扭不起秧歌,耍不起花灯。岭根底下有间破草房,草房四面漏风,住着兄弟两个,父母都得瘟病死了。哥俩岁数都不大,半夜里饿得慌,起来找东西吃,囤里连米星儿也找不到,好歹从萝卜窖里翻出几个冻萝卜,俩人就守着灶坑烧萝卜吃。冻萝卜拿火一烧,马上软了粘了,那才不好吃哩!不好吃也得吃,肚子抗不住饿啊!正吃着,从大青岭下来个白胡子老头儿,老头儿拄着拐杖,破衣褴衫,是个走沟串岔要饭的,下了山奔着光亮就进屋了。 别看哥俩是一母所生,品性可大不一样,哥哥憨厚,认真心实;弟弟精细,花花肠子多。见要饭的半夜闯进家门,哥哥赶紧把萝卜从灰堆里扒出来,弟弟赶紧扒拉些小灰把萝卜给埋严实。哥俩这一扒一埋,老头儿都看在眼里,可没说啥,凑到灶坑边烤起火来。 烤了一会儿火,老头儿的手脚都暖和过来了,就问:小兄弟,有啥吃的没有哇?我饿坏啦。哥哥听了,脸一红,又去扒拉萝卜,弟弟阴着脸儿,横遮竖拦。哥哥跟弟弟商量:这么着吧,四个萝卜,你两个,我两个。我的那份给老头儿一个。说完,把萝卜从灰堆里扒出来。老头儿真是饿坏了,接过来二话不说,连灰也不拍打拍打,三口两口就吃进肚里。那样子,不像是吃烤冻萝卜,倒像是吃白面饽饽,吃完又盯上哥哥手上那个。哥哥叹口气,悄没声儿地把最后这个也递了过去。这回,老头儿咬了几口,不咬了,拿着半截萝卜瞧瞧哥哥,又看看弟弟,点点头,又摇摇头,一伸胳膊,手探进锅里把萝卜使劲在锅底上蹭两下,收回胳膊,顺手 就往哥哥脸上抹起来。哥哥没防备,火辣辣热乎乎地抹个实在。老头儿一边抹一边还念叨:抹花脸,抹鬼脸,躲开祸,躲开灾,小鬼不敢靠近前。哥哥被抹急眼了说:你这老头儿,胡子一大把了,怎不分好坏呢?我不舍得吃,都给你吃了,你还戏耍我!弟弟说:该!这叫好心没好报!老头儿也不回答,趿拉着鞋,顺着来时趟开的雪道上山去了。哥哥饿得一点劲儿都没有了,懒得洗脸,用手抹了两把就睡下了。 过了正月十五,可了不得啦!满沟的人都病歪了,弟弟也躺在炕上起不来了。只有哥哥没病倒不说,身子骨儿反倒更硬实,像吃了大山参一样满面红光。这时候,哥俩才对要饭老头儿那套嗑儿琢磨出个味儿来。原来,瘟神只有在正月十五那天晚上才下来瘟人,只瘟人,不瘟鬼,人脸上抹了花泥,人不人鬼不鬼的,瘟神见了也怕。弟弟好后悔呀,但后悔有啥用呢?没到二月二他就病死了。 第二年正月十五前,哥哥逢人就说这件事。正月十五抹花泥的规矩就这样一辈传一辈地传下来了。 后来,有人说要饭的白胡子老头儿是济公,也有人说是华佗老先生,不忍心让关东山的人死绝了,才乔装打扮下界来的。不过,天机不可泄露,只能在一个人身上显灵,老头儿就挑了个好心眼儿的人。【精选】正月的故事大全(6):
正月十五舞龙灯
这年,连续的干旱,使沿海一带的粮食少收了七八成,老百姓自己吃不饱,也就没有东西喂猪,因此除夕那天用来敬天的猪头,是用南瓜雕刻成的。
玉皇大帝在凌霄宝殿闻着气味不对,立刻召来土地爷询问。土地爷如实一报,玉皇大帝不由大怒:这些凡人竟敢这样糊弄天庭,非严惩他们不可!
玉皇大帝又召东海龙王至凌霄宝殿,命令他不许下雨,让老百姓来年一粒粮食也收不到!东海龙王听罢,不忍心老百姓遭罪,为他们辩护道:百姓们没有真猪,改用南瓜雕刻猪头,正是说明他们尊敬天庭,而非糊弄玉帝怒气正盛,打断龙王说:他们以假充真,就是不敬,必须严惩!你什么也别说了,回去执行吧。
龙王回到龙宫,愁眉不展。眼看着就到了春耕,一年之计在于春,如果再不下雨,老百姓连地也耕不起来,还怎么种庄稼?没有庄稼,他们怎么生存?龙王心想:这样不行,自己一定要想办法降雨,让老百姓种上庄稼。
正这样想着,天庭突然来使传旨,责令龙王速将海水的数量禀报玉帝。龙王一听,知道这是玉帝怕他偷偷降雨出的狠招,他心想:如果瞒报一些海水,不是照样可以偷偷降雨吗?可是,万一玉帝亲自查看怎么办?龙王苦思冥想,终于有了主意,接着便进行了周密的安排。
龙王又来到凌霄宝殿,将十成海水只报了七成。玉帝闻听大惊,问:怎么少了那么多?龙王回答,是连续干旱造成的,海水比正常时降了三成。玉帝不信,龙王便请玉帝亲自到南天门外查看,若有半点虚假,任凭玉帝扒龙皮、抽龙筋。
玉帝立刻起身,驾着祥云,来到南天门外,往东海观望,果真见到海水下降了不少。回到凌霄宝殿后,玉帝告诉龙王,他随时会再察看,一旦发现海水减少,就拿龙王是问。
龙王回到东海后,夸奖鱼鳖虾蟹们干得好。原来龙王交代,一旦发现天上出现祥云,所有鱼鳖虾蟹不论大小,都要拼命喝水,确保海水下降三成。等祥云退了以后,再把海水吐出来。
当天夜里,龙王便偷偷降下了一场雨。
转眼间又到了一年除夕,玉帝闻到了猪头的香味,他有些迷惑,就叫来土地爷问道:前一年降了雨,那些凡人敬天还以假充真;这一年滴雨未下,怎么倒有了真正的猪头?土地爷回答:今年一年都是风调雨顺,玉帝怎么说没下一滴雨?玉帝不相信风调雨顺之说,就驾着祥云,来到南天门外。他看了看东海,说:海水一点也没有减少,这雨水是从何处而来?土地爷自然不知,只好请玉帝问龙王。
龙王即刻赶到了凌霄宝殿,他郑重地保证,这一年是严格遵照了玉帝的旨意,一滴雨也没有下过,假若玉帝不信,去南天门外看一看海水的多少便知。玉帝冷冷地说:我已经看过了,只是我不明白,若不是你下雨,粮食怎么会丰收,那些凡人怎么会有猪头敬天?只有你才能够兴云布雨,这点你必须给我说清楚。
龙王一见躲不过,只好说道:您每次召见我,都嫌我慢,所以在这一年里,我正拼命练习一种飞行术玉帝打断他:没有问你这个,回答我问的事情。龙王表示他正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便接着说道:这一年,我经常在天上飞来飞去,由于练得投入又卖力,常常汗流浃背,也许正是落下的汗水,灌溉了下界的土地。
这番话玉帝挑不出毛病,想了想说:对凡人们的严惩继续,以后你不许再练什么飞行术,没有我召你来天宫的命令,不得出龙宫半步!
不能再偷偷降雨了,龙王只能另想办法,苦熬了几个昼夜,他还真想出了办法。他让穿山甲从海底往内陆钻通道,把水送到各地,从地下冒出来,供老百姓灌溉。
玉帝秘密召见过土地爷,让他严密监视,一旦有雨点落下便立刻报告,玉帝要亲自到东海抓龙王的现行。
土地爷在凡间看到各地突然冒出的泉水,就知道是龙王所为。但土地爷享的是人间烟火,自然希望老百姓有饭吃、有水喝,所以他只报告没有下雨,只字不提泉水的事。
玉帝偶尔发现下界的庄稼长势良好,再次把土地爷叫到天宫,土地爷这才告诉他庄稼是泉水浇的,他正在查找这些泉水的来历,查清后即刻禀奏。玉帝听出土地爷有偏袒之心,气呼呼地限土地爷三天内查清,否则抽掉仙骨,罚他去投猪胎。
土地爷只得去找龙王说明。龙王保证,他不会连累土地爷,这便去凌霄宝殿领罪。
龙王来到玉帝面前,告诉玉帝下雨和泉水都是他一人所为,玉帝想罚就罚他。玉帝给他两条路选,一是继续惩罚百姓,二是要他的命。龙王果断选择了后者。玉帝假惺惺地说:看在你自己承认错误的分上,那就让你选个自己喜欢的死法。龙王想了想回答:请把我挂在南天门外,三天揭一块鳞片,直至力竭而亡。玉帝大惊,问:为什么选这么痛苦的死法?龙王坦然一笑,没有回答。
第二天龍王被挂在南天门外,行刑者用尽全力,活生生揭下一块鳞片。龙王疼得大叫一声昏死过去,接着冒出一身冷汗,汗水落下来,便成了凡间的一场雨。
三天揭一块鳞片,凡间便三天一场雨,直至来年的正月十五揭下最后一块鳞片,龙王昏死后再也没有醒来。但龙王的灵魂不散,经常化作一道彩虹,察看凡间
土地爷把龙王的事在百姓中传开,老百姓为了纪念龙王,每到正月十五,便扎龙灯舞动到二月二龙抬头,渐渐成了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