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王安石的儿童小故事6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6条关于王安石的故事,供各位参考,希望您能喜欢。【推荐】王安石的儿童小故事(1):
王安石与竹、桃、柳
宋代改革家诗人王安石对种竹植桃栽柳极感兴趣,赋有诗句:乘兴吾庐知未厌,故移修竹似延雏:舍南舍北皆种桃,东风一吹数尺高:移柳当门何啻王,穿松作径适成三可见他对树木的热爱程度
【推荐】王安石的儿童小故事(2):
关于王安石做双喜字肉的典故
话说王安石年轻时赴京赶考,半路上遇见一个富户人家在用对诗的方法选女婿
许多人围在那里,有看热闹的,有真想给人家当女婿的,但就是没有一个人对上诗来的王安石凑上去细一打听,原来,这诗的上联是小*姐自己出的,求对下联上联写道;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王安石心想,这位小*姐还有几分文才,不觉已有几分好感转念一想我何不试一试他略一思索,便吟出地满红香花连风,凤连花香红满地众人齐声称好,小*姐闻知,也十分满意于是,王安石与小*姐约定科考后完婚
说来十分凑巧,在科考场上考官收毕试卷后,主考官又另外出了一题:地满红香花连风,风连花香红满地求对上联王安石心中一喜:这不是现成的吗,出口便道出:天连碧树春滋雨,雨滋春树碧连天主考官闻言大喜,十分赞赏不久,王安石回去与小*姐完婚,正在举行婚礼时,传来王安石高中状元的消息真是喜上加喜,王安石高兴极了,新自下厨烹制菜肴,款待前来贺喜的四亲八邻众人无不欢喜,尤其那道双喜字肉,更是引起大家的兴趣,这道菜不仅味道好,而且在制作上也别出新裁,每块肉上刻着的双喜字就更有意义众人越吃越爱吃,边吃边夸新郎精湛的烹任技艺
后来,人们就常常把它作为喜庆宴席上的一道菜,为的是增添更浓的喜庆气氛
【推荐】王安石的儿童小故事(3):
王安石巧对联成双喜歌
故事: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以讲述对象的事情。它具有连贯性、有吸引力、能感染人等特点。它不是历史所以也不必当真。只是网友们在茶余饭后聊天一笑的佐料而已。
诸位网友可能记得在前面“征联”中有一联是: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此乃一历史名联。相传在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家住抚州临川的王安石年仅20。十年寒窗已是饱学之士。正是英俊青年意气风发。庆历二年踌躇满志的王安石赴京赶考。一人一骑一书童是晓行夜宿赶往东京汴梁。这日到了江宁的马家镇。只见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一打听原来是该镇首户马员外在征联择婿。当地人俱称:马员外是家有万贯钱财只有一女。此女不仅俊秀而且自幼熟读《四书》、《五经》,琴棋书画是无所不通。马员外视女为掌上明珠依女以文择婿。第一关,即是门上所挂两盏硕大走马灯一盏上书: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步”为仄声当是上联。据当地人说一共有三关小*姐还可能加试。 王安石一看赞叹道:真是好句。可惜我没有时间在此地耽搁如有时间一定要会会这位才女。感叹自己无缘只好与书童继续赶路。 王安石会试时飞书走檄斐然成章第一名交卷。主考官是当代著名文豪欧阳修时任参知政事、太子少师。他见王安石少年英俊不由心中欢喜。便问到:答题如何呀?王安石道:学生自认尚可。欧阳修一指厅外的飞虎旗道: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知是主考官出联“身”乃平声应为下联。以下求上往往难度较大。转念一想不由心中“呀”了一下便答道: 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欧阳修一听好对大喜。尔真乃才思敏捷也。王安石却心中暗想:那才女是吾之贤助也。 拜别主考官王安石急忙赶回馆驿。也不与其他学子考生谈诗论文、聚会饮酒。叫上书童收拾东西。主仆二人一人一骑。日夜兼程赶往江宁马家镇。这日王安石主仆二人到了马家镇。只见路上冷冷清清王安石心中一凉以为马家小*姐已择得佳婿。急忙赶到马府门前但见两只大灯笼依然挂在门前。一个有字,一个仍是空白。王安石大喜过望急忙抢上前来。看见两个家人无精打彩站立门旁.面前有一案案上笔墨纸砚齐备。王安石拿起笔来龙飞凤舞一挥而就。一个家人懒怏怏拿起送入大堂。 马员外坐在大堂之上是心神不定。以文择婿已近三个月各地才子见过无数竟无一被小*姐认可真急sha老员外了。家人送上对句马员外也懒得动身挥手叫丫环拿到内院由小*姐自看。 马家小*姐虽也是心中焦虑毕竟是大家闺秀言行有矩。接过对句展开一看 但见上书: 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笔法刚劲有力一派大家气势。小*姐看着看着眼圈一红骂道:冤家让我等得好苦。丫环一听急忙跑出报告。马员外顿时喜出望外命家人:快请才子进来。王安石入堂以晚生拜见马老。小*姐在内隔帘观看。但见王安石英俊年少气宇昂昂话声朗朗已是喜上眉梢。也是王安石满腹经纶后两关自然轻松而过。两情相悦终身立定。马老亦是读书之人谈诗论经也是行家。有此贤婿,自然不会放过。王安石只好着书童回家报讯,让父母前来下聘。 这日王家聘书、聘礼送到。马府是张灯结彩锣鼓振天。合家上下喜气洋洋。正在此时又有飞报传来王安石为钦定第四名进士。马家大院顿时一片欢腾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诸位知道杜甫有一《四喜诗》曰: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马、王两家一日之内竟是双喜临门。王安石此时更是喜不自禁抓起笔来在红纸上大书连体喜字家人、丫环纷纷拿去到处张贴。这就是后来中国人在办婚事时到处张贴大红双喜的由来。王安石此时仍觉意由未尽,又写一对联: 巧对联成双喜歌; 马灯飞虎结丝罗。 从此王安石是外有欧阳修教诲提携内有马小*姐贤助辅佐。终于成为宋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列入唐宋八大家之内。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看来善于观察善于学习善于借用有时是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的。来自:经典故事 sr/7
【推荐】王安石的儿童小故事(4):
【王安石与双喜字
王安石与双喜字的故事相传,王安石年轻时进京城赶考,住在舅父家。在附近的街上,他看见一户人家的门楼上挂着一只走马灯,上面写着一条上联:“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他不由地失声叫道:“好对,好对!”正想对下联,门里出来个老家人,一把拉住他哈哈大笑说:“你说这副对联好对,那请稍候片刻,我马上去禀报我家马员外。”原来,这副对联是马员外的独生女为选婿所出。悬挂半年,没一人能对,至今仍在时时留意对联人。王安石次日就要应试,不等老家人出来径自走了。
第二天,王安石在考场一挥而就。主考官见他才华出众,传他面试。他指着厅前的飞虎旗说:“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说完,命王安石答对。王安石一听,心里豁然一亮,这不正好对马员外家的“走马灯”吗?于是不加思索随口念道:“走马灯,灯马走,灯熄马停步。”主考官见他才思敏捷,对答如流,十分满意。
考试完毕,王安石刚进舅父家门,早已侯在那里的马家人不容分说;拉着他就走。马员外一见王安石忙施礼让座,吩咐仆人取出文房四宝,请他写下联,王安石挥笔写道:“飞虎旗,旗虎飞,旗卷虎藏身。”马员外见他对得工整,非常高兴,要招他为婿。王安石告别马员外,找舅父商议。舅父素知马家女知书达理,才貌双全;极力赞成。
结婚喜日,拜过天地进入洞房后,新娘笑道:“王郎才高学广,这场科试定能中榜,那是‘大登科’;如今对出下联,结成连理,该算是‘小登科’ 了。”王安石正和新娘沉醉在幸福之中,忽然门外人欢马叫,两个报子来报:“王大人官星高照,金榜题名,明日请赴琼林御宴!”顿时鼓乐喧天,鞭炮齐鸣。王安石喜上加喜,乐不可支。马员外也喜出望外,吩咐重新摆酒庆贺。酒宴上,王安石眉飞色舞,欣然挥笔在红纸上写了斗大的“双喜”字贴在门上。接着又念诗一首:“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络丝罗,洞房花烛题金榜,小登科遇大登科。”
2王安石与双喜字的故事点评从此以后,“双喜”字在民间传说开来,成了一种吉祥欢庆标志。人们凡有结婚等喜事都要剪贴红双喜,以示吉利。每一个汉字的背后都有个有趣的故事,这更加说明创造力的重要性啦,小朋友们一定要重视哟~
【推荐】王安石的儿童小故事(5):
王安石烹茶知水
文/赵元波
王安石年轻时读书过于勤奋刻苦,落下了痰火之症,到了晚年经常犯病,服了药之后,却是治标不治本,难以根除,宫里的太医嘱咐说得用阳羡茶加三峡中的巫峡之水烹服方可有效。当时,苏轼在黄州任职,离三峡不远,王安石于是托付苏轼进京时给他带一瓮巫峡之水。
不久,苏轼要进京,想起了王安石的托付,于是让人划着小船到巫峡取水。船到三峡,苏轼被三峡秀美的风光所吸引,心潮澎湃,打算写一篇《三峡赋》来抒怀,磨墨展纸,凭几构思,不知不觉间,船已过巫峡,到了下峡。苏轼让船夫掉转船头去取巫峡之水,没想到船夫却说:三峡相连,水流湍急,如果回船的话则是逆流而上,非常困难。况且三峡连在一起,又没有阻隔,哪儿取的水不都一样的?苏轼想想也是,就让人汲了满满一瓮水封好赶往京城。
王安石得到水之后,非常高兴,让人在一个白碗里放进一撮阳羡茶,再把烧沸的巫峡水倒进去,过了一会儿,才见茶色出来,顿时明白了一切,厉声问道:为什么欺pian*老夫,这水明明是下峡的水,怎么pian*我说是中峡巫峡的水呢?苏轼大吃一惊,见王安石识破了真相,只好据实以告,并小心翼翼地问王安石:三峡相连,一气呵成,老太师怎么知道这是下峡的水?王安石说:亏你饱读诗书,《水经补注》一书上说,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惟中峡缓急相半。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茶色半晌才见,因此判断这是下峡的水呀。苏轼听了,大为佩服。
一叶落知秋将至,通过茶色而知水的缓急。王安石烹茶知水启示我们:读书做学问一定要注意细节,通过一滴水预知太阳,窥一斑而知全豹。
【推荐】王安石的儿童小故事(6):
王安石的另类智慧
北宋庆历七年,江南地区阴雨绵绵,从三月一直下到九月,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受灾面积达一百二十七个县。米价接连上涨,到了十月,米价就由原来的每石四百文涨到了一千五百文,老百姓们苦不堪言。
江南各州府官员一面向朝庭请求援助,一面强力抑制米价惩办jian商。一旦发现有人哄抬米价,轻则没收家产发配充军,重则就地斩首。靠着这种雷霆般的手段,江南地区的米价终于稳定下来,维持在每石五百文左右。但是,在东南沿海,一个当时叫鄞县的偏远小县里(现在的宁波),却有一个很另类的县令,不但不抑制米价,反而发出公文,以政府的名义硬性规定:鄞县境内米价每石三千文!这位大胆的县令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王安石。一时间,宁波境内民怨沸腾,尤其是一些普通百姓骂得最厉害。因为米价太贵,不少人家只好举家食粥。米商们则欢呼雀跃,发了大财,他们纷纷知趣地给王安石送来金银。对此,王安石来者不拒,一一收下。偶尔有外地的商人忘了敬献金银,王安石就让师爷前去讨要。时任杭州知府的吕向高,听说了这事,怒不可遏。只因碍着王家世代为官,实力强大,而王安石本人又是海内名士文人领袖,这才暂时没有追究。吕向高心想:等宁波闹得不可收拾,再去发落王安石吧!也免得自己落下妒贤嫉能不能容人的骂名。没想到,由于陕西一带连年大旱,朝庭已经赈济多年,如今国库空虚,对江南的雨灾,一时无力救助。到了第二年三月,江南市面上几乎已经无米可卖。黑市上,米价出到五千文一石,还常常有价无市。大量饥民开始涌现,不少人举家外迁。每天都有许多人饥饿而死。昔日风景如画的江南,一时哀鸿遍野凄凉一片。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宁波境内却米粮充足,人民生活安定。原来,全国各地的商人听说宁波米价高昂,有利可图,纷纷把米贩到宁波。宁波的老百姓们,虽然一时间将多年的积蓄消耗殆尽,却几乎没有出现饥民。对于无力买粮的人家,王安石就发给银两救助。后来,宁波的米粮越积越多,渐渐供大于求。商人们已经把米运来,不好再运回去,只好就地降价销售。米价竟然慢慢降回到了一千五百文一石。同江南其它地方比起来,宁波简直就是个世外桃源。原来,江南不同于陕甘等贫弱地区。这里历来富庶,不仅鱼米丰饶,而且商业十分发达。普通人家几十年下来,也小有积蓄。因此,乍遇荒年,人们需要的只是粮食。就算米价高,俭省一点,也能坚持一年半载。吕向高这才发现,王安石真有一套,实在是高。他马上嘉奖王安石,并通令江南各地提高粮价,每石三千五百文。商人们一听,大受振奋,纷纷竭尽所能,马拖驴运水陆并行,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把米贩到江南来。江南民众家财散尽,却终于度过了这一劫。私下里,吕向高曾责怪王安石:有这么好的办法,为何不早点告诉我?王安石苦笑着说:朝庭年年在陕甘一带赈灾,稳定米价早成惯例。我一个小小的七品县令,人微言轻,就算说了,大人您能听我的吗?吕向高听了,点头称是。经此一事,王安石名声大震,从此平步青云,成为北宋一代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