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儿童小故事 列表

睡前故事

关于戏曲的睡前故事3篇

2024-10-28 07:33:03

关于戏曲的睡前故事_睡前小故事

3篇关于戏曲的睡前故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3篇关于戏曲睡前小故事,供各位参考,同时还提供了古诗文、作文、组词、词语、故事、好词好句。点击查看更多睡前小故事


戏曲的睡前小故事:(1):

[戏曲]郑子明单眼雌雄脸

  戏剧脸谱中,有一种专给jian诈之人画的脸,两边不等样,脸歪到一边叫歪脸。《法门寺》里的犯刘彪就是这脸。但是,《打瓜园》中的郑子明是个好人,脸也是歪的,这是什么缘故呢?

  原来郑子明年轻时候做过一件见义勇为的好事。一天他在县衙前的大街上,看到一伙人拥着一个骑着高头大马的贵公子过来了,马后头拴着一个五花大绑的汉子。郑子明冲上去往路口一横,大声问:干什么的?一个管家模样的人把手一叉:干什么的,你管得着?郑子明一看这副不讲理的样子,嗓门提得更高了,指着那被绑的汉子问:他是什么人?你们为何要绑他?管家模样的人说:他是强盗,你......哪晓得这句话还没说完,那个大汉就挣扎着骂道:谁是强盗?买瓷器不给钱,抢了我的东西、还说我是强盗!

  郑子明一听,有了八成数,忙问:老哥,你是干什么的?大汉说:我是卖瓷器的,他们买我的瓷器不给钱,我不肯,他就动手抢;抢不成,就把我的两挑子瓷器都砸了,还说我是强盗,要送我上府衙。郑子明听了,眼里冒火,鼻孔生烟,两个眼睛瞪得像铜铃大:龟儿子,把人放了!骑在马上的贵公子朝他斜看了一眼,皮笑肉不笑地哼了几声。管家模样的人赶忙走到马前,把手一指:你知道他是谁?他是知府大人的公子。郑子明说:管他是谁,谁欺负人,我就管谁!一边说,一边就甩出一条腿,踢了马屁股一脚,马挨了这一脚,痛得咴咴直叫,前腿一伸,屁股一撅,把背上的公子掀了下来。这一跌可不轻,贵公子趴在地上动弹不得。管家一着急了,领着一群家奴,围上去就打。

  郑子明从小练过武,力气大,武艺好,他还怕这个吗?三拳两腿就打乱了对方的阵脚。但围上来的人越来越多,使郑子明着实有点招架不住。这时候,不知哪个坏蛋猛地朝郑子明左眼上踢了一脚,踢得他眼冒金星,痛彻心头,只好捂住眼跑了。从此,江湖上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做独眼龙。

  后来,郑子明遇到了赵匡胤,和赵匡胤结拜为兄弟。陈桥兵变时,赵匡胤黄袍加身、成为宋朝第一代皇帝。郑子明因为拥赵有功,也成了宋朝的大将,并且封了王。但是王爷是个独眼龙总不雅观,有人还在背后风言风语议论他。郑子明听了,气得直发抖,要掼乌纱帽不干了,赵匡胤知道了,不声不响,只是笑笑。

  一天早朝完毕,宋太祖当着众大臣的面开了口:什么独眼龙,郑王爷是雌雄眼嘛,雌雄眼纵观天下,厉害得很,有什么不好啊!金口一开,谁也不敢再议论了。因为眼是雌雄眼,又由于他为人正直,不怕权贵,因此,在脸谱上不叫歪脸,而叫雌雄眼。


戏曲的睡前小故事:(2):

[戏曲]方山鼓声

  太平天国败下来后,第二年秋天,方山陶家庄上回来了一个人,哪个呢?就是当年给忠王扛帅旗的陶正昌。陶正昌原是陶家庄人,十六岁就参加了太平军。小伙子劲大,打起仗来天不怕地不怕,特别是他的两条飞毛腿,忠王顶赏识,把他提拔到身边来专门扛帅旗,陶正昌扛起帅旗能跟飞马并行。有一次他替忠王送信进城,到天京①来回四十里,只用了顿饭工夫。太平军一败,庄上人都担心陶正昌性命,没想到他又回到家乡,村上人个个替他高兴。

  陶正昌哩,虽说九死一生,还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老脾气。他一回到家,小茅房里天天晚上聚着一批人,骂清兵,想太平军。有一次说到忠王被害,个个伤心掉泪,陶正昌说;忠王一生为我们做了那么多好事,他虽然归天了,我们可不能忘记他。转眼清明就到,要想个法子纪念纪念,叫子子孙孙也记住他。

  个个赞成他的话,难的是,当时朝廷对百姓管得很凶。用什么法子纪念呢?陶正昌一拍大腿说:那年忠王带着人马来,不是三月初十给我们分田地的吗?

  大家连说:记得,记得!陶正昌说:再过几天不就到了吗?正好又是庙会期,我们趁机大闹一下。又是龙灯又是会,又是老奶奶八十岁,叫衙门里的官儿们管不到。陶正昌把如何闹法一五一十说了出来,个个听得来劲,各人就分头行事了。

  三月初十这天大早,陶家庄响起了一片锣鼓声,村头走出一支队伍,直奔方山大庙。这支队伍全穿的白衣、白帽、白鞋。队前的二十个青年敲着十面大鼓、十面大锣。锣鼓后头是陶正昌举的一面大旗,上头绣着神字。再后是四个人,抬的纸人纸马,那纸人扎得活像个真人,活龙活现。队伍一上山,打锣鼓的人往四面散开。一刻工夫,四面八方也锣鼓连天,二十个锣鼓手把队伍领到方山大庙跟前,庙主忙带着大小和尚开门迎接,安排好纸人纸马,来的人就一齐跪下了。这刻儿,一个个再憋不住了,哭的哭,诉的诉,原来他们是以敬神的名义来纪念太平军的,那一身白,是为忠王和死去的太平军将士戴的孝。那面大旗,做得活像当年忠王的帅旗,竖在架子上的纸人纸马,就是忠王李秀成骑马作战的模样。

  一天不过瘾,第二天,村子里继续敬神,县衙门晓得了,派了一队清兵来查看。陶正昌他们早有准备,清兵一到,那个领头的恶狠狠地说:你们这是搞什么名堂?陶正昌不慌不忙说:百姓过岁呀!

  领头的指指神旗和纸马:什么过岁!县老爷说了,这是招摇惑众,必须停止,来人,给我把这些东西带走!慢!陶正昌一步上前,不紧不忙地说: 对神不敬,小心倒霉啊!那家伙一听,有点心虚,再望望那么多老百姓,个个竖眉瞪眼的,软下来了:那,那你们要闹几天?陶正昌说:三天。昨天请神,今天敬神,明天送神。领头的倒也识相,自己下台阶:敬神嘛,还是可以的,但要规规矩矩,不得聚众闹事,否则全村抄斩!说过,手一甩,带着一队人马走了。他们前脚刚走,后面的锣鼓就咚哐、咚哐响起来了。

  往后,年年三月初十到三月十二,方山一带块块是锣鼓声,热闹哩。这种过岁就变成现在有名的民间舞蹈《麻雀蹦》。


戏曲的睡前小故事:(3):

[戏曲]书场端大碗

  扬州教场四周有八个书场,四乡八镇的人都涌到这儿来听书。说书艺人在这儿,就像摆擂台一般,只有天天磨道,才能在这块站得住脚。

  有一位说书先生,起先,他只敢在里下河的乡镇、扬州城外的洼子街、瓦砾山一带说草台书,混口饭吃。等到一部看家书说得滚瓜烂熟,自信在书艺上已有了两下子,也就来教场占了个台子。

  二十多天说下来,书场还蛮卖座。这就不坏啦!那些书客都是书场上几十年的老听众,哪一部书没有听过?正书说得好,还要靠插科打浑抓神,这位先生还就靠这一手拿魂哩。

  这一天,先生照旧往下说,今儿说的是一段热书①,也是一段出外书②,说秀才、郎中、和尚和一个收元宝灰的③要拜把弟兄,书客听的格外来神。一场书说了一半,照老例,要歇下打转,这当儿,书场老板就捧着一只头号的青花大碗向书客收钱了。那刻儿,书客们进场时不用掏钱买票,找个位于坐下来就行,这刻儿老板来收钱,就掏出几文,朝大碗里一撂,叮啷当--!老板满脸堆笑:多承!多承!给多少钱,书客可以随意,不少于五文就行。

  这段出外书容易起神,书中噱头多,关子多,再加上说书先生手、眼、身、步、神一配一搭,说得灵活、表得利落,书客越听越起劲。大伙儿心话:虽说这个先生新来教场占台子,倒是出口不凡。所以老板来收钱,有人特意朝大碗里多撂了几个铜板。这刻,书场老板便高声叫数:张三爷,二十文!乔老爹,廿五文! 张三爷、乔老爹听了报数,脸上有光,那位说书先生呐,也有了面子,有人捧场嘛,下半场得再露几手。

  书场老板收完钱,把大碗朝书台角上一蹬。这是扬州书场多少年的老规矩:今儿收多少钱,你先生看着,散场后当面拆账分成,免得说书先生疑心老板背后昧钱。其实,还有一款意思:钱收得多少,是书客对你这场书的评价,收得多,今后格外要卖力;收得少,你就要检点自己的不足,下半场要入点神,不要砸了饭碗。今儿先生朝大碗里一瞟:嗯,不坏,大碗堆尖了,收得不少,好!神一拧,说书先生拿起醒木轻轻一拍,说起了下半场书。

  下半场书说的是秀才、郎中、和尚和收元宝灰的拜过把子,就坐下来打麻将。秀才脸朝南,和尚脸朝北,郎中胜对西,收元宝灰的脸对东。四人往牌桌上一坐,虽说才拜的把子,这刻儿不论兄弟了,哄吓**,什么样的花头经都玩得出来。这些科趣,先生说得神眨眨的,满场书客都笑弯了腰,直到先生剪了口④,大伙儿拇指一翘:不丑,不丑,有味儿⑤!书场老板高喊一声:明天请早,各位慢走!书客就朝场外散去。

  说书先生刚要进老板的小屋里宽衣喝茶,这刻,有个老头嘘了一声:先生慢走!小老有话请教!说着走到台前,二话不说,先把书台上的大碗一端。扬州书场向来⑥有个规矩:说书人书编得不圆,让人抓住了话把子⑦,书客就可以端大碗,说书人和书场老板不作兴争较。当然,书客要把端大碗的缘由说出来,要说得说书人心服口服。

  这个老头问先生:你讲四个把兄弟打麻将,脸分别对着东西南北坐,是不是?

  先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愣:是啊。

  请教先生,你在哪家的麻将桌上看过这种坐法?

  这......

  麻将桌从来都是点角摆,打麻将的人都是脸朝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哪有脸对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坐的?

  说书先生抓头了。老头说的不错呀!打麻将的习俗的确是不作兴正向坐,都是偏向坐。老头听得细心,说得有理。说书先生连忙双手一拱:你老说的对,请受学生一拜。说着一个长揖。又说:你老的大碗端得好,激我长进。如蒙不弃,大碗里的钱你全部带走,另外我再奉上五十文,算我今日向您求教的束俢。只是这只大碗请送小生,让小生见物如见您老,激励我天天磨道。

  说书先生这么一说,老头反倒不好意思板脸了,便顺水推舟:小老不是爱财,实在是爱艺,才将你的军。算了,这大碗还给你,我分文不要。你这五十文我带上,你我到对过酒楼上吃个晚茶,叙叙交情,可还玩得?

  说书先生当然乐意,端大碗的事就这么结了。

  就因为扬州教场书场里有这么多不成文的规矩,使扬州说书艺术愈说愈精、愈说愈细,说表举止,都讲究关门落锁,滴水不漏。在扬州说好一场书真不容易啊,说书行当里有这么一句俗话:下面书客喊一声好,自己背后不晓得哭多少!②出外书:扬州评话的行话,指主情节以外的插曲、风情、背景介绍的一段书。

  ③收元宝灰的:旧时祭礼焚烧的元宝,其材料锡锗含有锡,仍可提炼再用,旧时收旧货的同时亦收购元宝灰,故俗称收旧货的人叫收元宝灰的。

  ④剪了口:评话界行话。一场书结束了,谓之剪口。

  ⑤有味儿:有味道,转人指有本事。

  ⑥向来:从来。

  ⑦话把子:说话不慎,让人抓住了把柄。


上一篇:关于感情的故事大全13个
下一篇:关于打包的故事大全4则

小故事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