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篇兴衰的宝宝睡前故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篇关于兴衰的儿童睡前故事,供各位参考,同时还提供了古诗文、作文、组词、词语、故事、好词好句。点击查看更多儿童睡前故事兴衰的儿童睡前故事:(1):
兴衰试金石
冯友兰笔下的蒋介石颇耐人寻味。
据冯友兰晚年回忆,抗日战争时期,他在西南联大,但每年总要到重庆去一两次。凡是从别的城市到重庆的比较知名的人士,蒋介石都照例请吃一顿饭。冯友兰差不多每次到重庆,都会接到送来的请帖。每次吃饭,大约有20人,座中常有别的城市的头头。蒋介石看见这些人总是问:你们那里现在怎么样?如果回答说很好,他就不再问了。如果回答说有些问题,他就追问是些什么问题,回答的人如果有些话说得不合他的意,他就发怒,有时还当面斥责。所以,去吃饭的那些头头,都是战战兢兢的。经过几次这样的场面,我发现一条规律:善于做官的人,如果蒋介石问他所管辖的那个地方的情况,总是说很好。这是一个最简单、最容易、最保险的回答。说一个好字就过去了。假使回答说有问题,甚至于还要说有什么问题,要对那些问题作一种分析或请示,那就麻烦了。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可能还要受到斥责。我心中忽然明白了一个问题: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许多皇帝,也不能说是不聪明,到后来却总是把事情办糟。像唐明皇,在安禄山已经打到潼关的时候,他还是照样寻欢作乐,那些掌权的大小官员,在他面前都不敢说真话,因为说假话最容易、最保险,而说真话会引起麻烦。大小官员都不得不用官僚主义的一个妙诀,就是所谓的瞒上不瞒下。瞒来瞒去,就只瞒着掌握最高权力的那一个人。等到那一个人也觉得他是被瞒了的时候,事情已经糟到极点,无可挽回了。(《三松堂自序》)冯友兰观察细微,这段评论也是极为深刻的。1942年,由于日*-本侵略,连年战争,再加旱灾,河南省发生了大饥荒。据后来的回忆,当时飞蝗蔽天,野无青草;灾情惨重,人民卖儿鬻女。g*-党政府以影响抗战士气妨碍国际视听为由,对灾情实行新闻封锁。同年秋,河南省推举3位代表到重庆陈述情况,呼吁救灾。当时他们也打算见见全权在握的蒋介石,但蒋介石拒见他们,而且禁止他们在重庆公开活动,宣传灾情。1943年2月初,重庆《大公报》相继发表通讯《豫灾实录》和社论《看重庆,念中原》,被蒋介石勒令停刊3日。蒋介石的秘书陈布雷说:委员长根本不相信河南有灾,一说什么赤地千里哀鸿遍野嗷嗷待哺,委员长就骂是谎报滥调,并严令河南征缴不得缓免。蒋介石的刚愎自用由此可见一斑。到1943年3月底,当美国记者白修德从河南考察归来向蒋介石陈述灾情时,他还矢口否认,故作惊讶。蒋介石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下级的自私和残忍。河南省主席李培基为了向上邀功,瞒灾不报。灾情发展到1942年秋天已十分严重,不仅国内记者纷纷报道,外国记者也到灾区深入了解。为堵塞外人非议,g*-党政府此时才派两名大员到河南视察,路上见有灾民在剥树皮,一位大员还说是地方上故意做给他们看。其实剥树皮的事早在两个月前已经开始,且各处都有。后来两名大员把缩小的灾情上报蒋介石,他再据此确定救灾的方案河南饥荒,约300万人(一说500万人)死于饥饿,可谓惨绝人寰!大灾荒中g*-党政府上下的应对和造成的后果,为冯友兰对蒋介石的评论提供了一个无比沉重的例证。当年一位传教士的观察引人深思:灾难完全是人为的,任何时候都没有超出当局可以控制的程度如果他们有愿望和热情去做这些事的话。愿不愿听真话,能不能保证听到真话,是否言行一致,是审视一个人物、团体兴衰的重要视角,更是一块可靠的试金石。兴衰的儿童睡前故事:(2):
喇叭镇的兴衰记
“喇叭镇,离城四十里”这是《崇明县志》对喇叭镇仅有的记载,至于镇名何由,兴于何时,均为空白。
喇叭镇位于崇明中部的直河港北段,南距竖河镇五公里,北到前进场部七百米。现在六十岁以上的当地人还经常谈论喇叭镇当年繁荣的景象,真是“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先父龚有仁先生于1991年画下喇叭镇兴衰草图七张,起于1905年,止于1987年,其沧桑巨变,尽在纸上。现我按图索骥,采访二三邻翁,写成此文,以补乡志之不足,也为卷进历史风雨的喇叭镇留下一段文字。 崇明乡人语:“直河不直,弯港不弯”,直河港北通长江北支水域,南经竖河镇止于白祠堂,名为直河,但河道多次弯折。喇叭镇正式坐落在直河在直河北段最大弯折的河港两边,距长江北支由早期的二公里多,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因海坍而仅有一百五十米,故河宽港深,具备了和苏北舟楫往来停泊的自然条件。故喇叭镇有别于其他渠道,是崇明北沿和启东海门等地贸易性集镇,全镇行家多(规模较大约有四家)酒店多(大小十八家),家庭旅店多。 喇叭镇街市分布河港两侧,有西街、中心街、东街、北街和南街,总长近三百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街市布局如下: 西街为合观街,长六十米,自西往东有油车工场、木竹铺、豆腐店、**摊、测字摊、布庄、酒杂店。其中规模较大的油车工场,通宵榨油,销往各地,毁于1940年日寇火烧;其次是笔者祖、父两代经营的同丰号酒杂店,始于1905年,止于1977年,前后经营七十三年,为全镇最久之商号。 中心街西半为合观街,东半为南向西街,长七十多米,是全镇热闹区和旱早中两市集市地,自西往东有du*场、杂货店、盐店、酒店、南货店、米行、缝纫店、茶馆、饭店等。其中宋祥泰南货店虽几经转手,生意兴隆,名胜较大。中心街业主大多陈姓,门面后边住宅大多为家庭旅店。 东街是南向单面街,长五十多米,主要有三爿行家,其中红大隆鱼米行盛极一时,四十年代后期为全镇主要商号。 北街为西向单面街,长五十多米,自南往北分别是茶食店、酒店、茶馆、打铁铺等。 南街为合观街,长六十多米,自北往南有药店、酒店、理发店、木车行、鞋子店等。其中赵太江天德堂药店为全镇最高房屋,其孙赵汉斌是县供社主任,现已退休。 全镇有三条木桥把东西南北街贯通成整体。 喇叭镇流传一句口头语:“住在直河边,等于活神仙”。这里的“直河边”,是指喇叭镇一带的直河边,其语出有因: 一、 喇叭镇是舟船往来的贸易集镇,春秋季节,内地男女老幼“到喇叭镇定看船”成为旅游活动。看海,是看江海滩涂渔民捕鱼;看船,是看苏鲁皖浙各式船楫和各种穿戴各地方言的外省人。 二、 喇叭镇人不愁吃和穿。小家口子在镇市梢开个简陋的酒店或旅店,身强力壮者做做进出船只的装卸工,体能残弱者做做du*场杂工和望风探子预报鬼子进村等,都能糊口,旧社会煎迫生活的百姓住在喇叭镇,自然是神仙生活了。 三、 喇叭镇上名嫒多。三四十年代较有声明的:有厚道谦和的陈照清(1905-1990)、擅长解人争讼的郭有芝(1908-1996)、温柔软语的梅杏梅(1915-1993)和活泼爽快的胡婉贞(1917-2002)等,都是外貌美艳而婚恋曲折,又都冲破封建礼教,活跃在喇叭镇上。镇上人每天都有眼福看到他们亮丽的资影。 四、 喇叭镇上新闻多。抗战时游击队、地下党、日寇、伪军来往镇上,孤陋寡闻的乡下人只要到喇叭镇走走,就可知道国家时局以及社会奇闻轶事。至今耄耄老人还常谈起蒋煊洲带领游击队在喇叭镇和街长陈人郎被强盗抢劫事件。 其一,1940年农历6月22日,即日寇在竖河镇大烧sha的第二天,喇叭镇也遭洗劫,镇上百姓吸取竖河人惨遭sha戮的教训,及早躲避,但全镇房屋70%焚毁,街市几成死寂。全镇百姓揩干眼泪,为生存而艰辛奋起,在废墟上搭建草屋,不到半年,街市逐渐形成,贸易继续进行。 其二,1949年9月22日大台风,全镇草屋大多吹倒,外来商家迁回原地,喇叭镇几乎一蹶不振。加上长江北支自1945年以来迅速游涨,直河港逐渐变浅,船只往来逐渐减少。喇叭镇走向衰落。 其三,1950年2月至3月,喇叭镇直河港弯折断兴工开直,化民工两千,这是崇明解放后人民政府为全镇常遭潮没水患而从事水利建设第一桩大事。新河段直穿东街和中心街一部分,南街也受挖出泥土堆放影响,全镇早集市停止,商店只剩下同丰号就杂店和中心街陈设初店杂货店。二三年后,陈设初店因不愿联营合作也关闭。剩下的同丰号一直到1997年迁到南街向南五十多米的新房。至此,喇叭镇只有其名而无其实。 s/7o8/c.js>